今天吃大S曝爱新觉罗菲家暴、出轨的瓜,想起了此前的一篇旧文,觉得也还有点意思,就重发一遍吧。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翰林学士,名字叫徐骏。自唐代设立翰林院以来,翰林学士这个头衔就一直是个香饽饽,清代尤其如此。
前言“一把心肠论浊清” ——胡中藻处斩。“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徐骏灭族。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是怕你骂什么,一个国家也一样。大家好,我是阿飞,一个严肃活泼的历史爱好者。
#首届书评创作大赛#(特别提醒:本文主要观点及论证内容已投稿某国家级期刊,版权已作完整保护,不得侵权,违者本人及有关部门必追索其相关法律责任)上一篇解析了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前八首,每一首诗都都对应着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某个著名人物或事件,其排列正好是从秦朝到元朝。
徐乾学(1631年—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 玉峰先生。江苏昆山人。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一辑,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昆山三徐”徐家先祖居住在苏州常熟唐市,九世祖(一说八世祖)徐良始迁居到昆山。
在一个秋风微雨的夜晚,静寂而闲适,我半倚半靠在布艺柔软的沙发,刷着手机,被“子墨”一篇散文吸引,与其说了被这篇文章吸引,不如说被这篇文章的名字吸引了。文章标题是“秋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看到这两句诗意的语言,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出了窗外,穿越到了千里之外的“盛唐”时期,我仿佛看到,在一个秋意正浓的季节,幽静而古朴的民居,古宅中一位儒雅的翩翩书生,在书房临窗的案头,正秉烛夜读。
在国家政治生活与民间对接的桥梁中,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隐喻、隐语是构成这个国家语言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指代性时而模糊,时而明确,或幽默,或刻薄,或严酷,充分反映了升斗小民对政治的看法,以及政治对他们的影响与限制。
我们看八大山人创作的艺术形象,山呀,水呀,特别是花呀,鸟呀,鱼呀,猫呀,异常鲜活,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和思想震撼力都很强,但总感觉里面有一种情绪,瞪着一双眼,板着一个脸,耸着一个背,窝着一肚火,憋着一股气。
从字面理解,文字狱是指以文字而获罪,特别指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以罗织罪名的构陷方式。自皇权体制诞生以来,文字狱在中国皇权社会似乎从未断绝过,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汉高祖之儒冠便溺,给士人心灵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我们知道,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天下臣民,其手段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温柔”一些的还好,可是,至于那些充满暴力的手段,那就是血雨腥风、血流成河了;比如,听上去“温柔”,而实际实行起来却充满暴力的“文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