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濮阳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黄供水的调节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调查中,发现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其中45号墓最为显耀,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蚌图分成3组,直线式排列,却不相连。
新京报快讯10月17日,“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华第一龙”碧玉C形龙、玉玦形龙、玉勾云形器等代表性红山文化玉器,呈现了红山玉文化全貌。“中华第一龙”碧玉C形龙,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
大河网讯 1987年8月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横空出世,从此,“中华第一龙”的称谓在中国大地上乃至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说文》云: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自古以来,龙虎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都是威武和权力的象征。
河南濮阳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历史文献和现代考古成果表明,濮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1987年5月,濮阳市因城市建设在西水坡开挖供水工,期间发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时期的文化遗存,特别是仰韶文化。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远古时期的龙文化遗存,它由四组蚌塑动物图案组成。 第一组位于一座墓穴中,墓主人为老年男性,在他的两侧是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造型,西侧的虎,张口露齿,四肢交替作行走状。东侧的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遨游苍穹。
这条“龙”被精心摆放在墓主人的一侧,另一侧是一只虎,墓主人是一个壮年男性,身长一米八四,头朝南脚朝北。这一龙一虎是远古的先人用蚌壳摆出来的,龙的头部朝北,面向东,尾部似摆动状,乍一看就像是在海中遨游;而虎同样也是头朝北,但面朝西,两目圆瞪,呲牙咧嘴,有猛虎下山之相。墓主两侧的龙虎
在数千年中,龙作为皇权的象征,曾经是那么不可一世的尊贵、威严甚至可怖,然而龙又是吉祥的化身,当它活灵活现地出没于文人的画笔之下与妙词雅句之间,出现于民间佳节的欢乐场所,又是那么俊逸洒脱、无拘无束、讨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