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1月13日讯(记者李春晖)作为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头戏”,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一揽子方案于8日获通过,政策力度之大为近年来罕见。分析人士认为,这套化债“组合拳”既能降低当期地方政府化债和利息支出的财政压力,又能增强其发展经济的能力和积极性,兼顾防风险与促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据央视新闻联播,国务院2月23日召开常务会议,听取2023年国务院部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举措,部署进一步做好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等。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来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政策。作为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头戏”,专家表示,这次置换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无疑是一场政策“及时雨”。
本报记者 敖阳利11月8日,我国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正式公布——3年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从今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12月23至2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财政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有力促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一是加力落实存量和增量财政政策,供需两侧发力,加快实施进度。
王庆/文 Q:请问重阳投资,如何看待新一轮一揽子化债方案?A: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一揽子化债方案。根据方案,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在2024-26年内每年置换2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多渠道统筹资金资产资源,正在推进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中国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强调,要标本兼治,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各地要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对隐性债务精准置换,区分轻重缓急,落实落细置换政策。
(本文作者张明,经济学者;张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王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更好地实现协调发力在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操作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财政货币
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支持楼市止跌回稳、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支持国有大行增资……在10月1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与三位财政部副部长现场公布的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针对当前经济运行堵点,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受访专家认为,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既利当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北京报道12月22日上午,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据本报记者检索,审计署报告全文提及“金融”共20处,地方债共3处。
1月2日,2025年首个交易日,债市迎来“开门红”,国债期货集体大涨,银行间现券中长端继续走强。截至记者发稿,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分别上涨0.25%、0.98%,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分别下行5.4BP、7.45BP至1.61%、1.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