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实习生 杨莹莹一条棉纺路,半部郑州史。9月26日,记者在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临时体验区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温了郑州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和郑州纺织城的建设及成就,再现了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纺织工业时代。
在战“疫”19天450多个小时里,许泽泉像是被按下了定格键,询问、登记、录入,简单的工作却极尽繁琐。原本的工作流程是填写分局统一印制的登记表,然后录入到电脑中,许泽泉怕出错,愣是给自己“找事”,又制作了一份备用表。
人人都是艺术家当年明月依旧位于浐河灞河之间的西安纺织城,六七十年代时被称为“小香港”“小上海“,也是美女最多的地方,不亚于现在的小寨、大唐不夜城。1953年,国家批准在此筹建棉纺基地,先后建起国棉三、四、五、六厂、西北第一印染厂等,逐步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纺织城是中国第
几年前去的时候是冬天,萧杀的冬天,没有树叶,没有鲜花,只有树木的枝干绝望而充满生命力的伸向寂寥的天空,比落寞更落寞,比希望更希望。没有纺织姑娘,没有太多人来人往,这是一座渐渐荒废的旧城,只有凌厉的鸽哨带着翅膀扇动的声音,一阵阵地划过,像一个嘹亮的耳光。
一间楼专门聘请了回坊技师掌勺,到了饭口刘文玉负责接待,刘志俊还要披挂上阵,这边“来~咧,几位,楼上请……”那边,跑堂的把一碗碗泡馍端上了桌,一间楼甫一开张便顾客满堂。刘氏兄弟是地道西安人,把店开在回坊、钟楼一隅,是他们师从“德福楼”厚积薄发的结果。
西安这座古城,地下的遗迹众多,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市政府为保护这些历史遗迹煞费苦心,于是划分了明城墙内为核心区,西郊为电工城,东郊纺织城,南郊大学城的格局,纺织城在一代老西安人的心里烙印深刻,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在西安纺织城客运站,有这样一群人:遇到年迈的老人,他们立刻上前搀扶;遇到拿着大件行李的旅客,他们立即变成了搬运工;遇到外地来的旅客,他们又成为“活地图”……这个团队由16名党员骨干牵头,带领干部职工以“服务广大旅客”为已任,为旅客排忧解难。
“灞桥,灞桥,你近你远,近在心里,远在儿时......”老照片总是让我们触摸时光每每看到老照片思绪也跟着回到了儿时飞向了远方...... 记忆中的灞桥 今天 灞水君带你回到过去回到那时候的灞桥.....
二十年前左右那段时间,西安的落后地区有两个,一个是北郊的道北,一个是东郊的纺织城。但在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纺织城是很繁荣的,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每个厂的职工都超过六、七千人,加上家属人口都在数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