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石碑的发现者是一个英国国籍的传教士,即便当时也有很多人知道有这么一个遗址,但是这似乎并不影响它的存在,这个教室听闻了一座历史古城遗迹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就出现了比较奇怪的文字,在当时并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含义。
1814年,当伦敦皇家学会的外交秘书托马斯·杨就这块石头给他写信时,西尔威斯特·德·萨西在回信中建议,在试图阅读象形文字时,杨可以寻找应该包含希腊名字的铭文,并试图识别其中的音标。由此,商博良确定了音标k l e o p at ra。
中新社桂林10月29日电 题:如何从桂林石刻中读懂中国文化?——专访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吴文燕作者 周利朔 蒋丰慧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延续于元,繁荣于明清。无数文人墨客、士大夫来到桂林,登山临水,把转瞬即逝的灵感刻入山石,阐释中国山水文化。
中国网 山西 综合编辑 7月9日,晋祠博物馆启动碑碣石刻调查整理工作。碑碣石刻是晋祠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遗落在祠区内外的零散碑刻,记载了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人文景观的变迁,透露出各个朝代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信息,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史料之不足。
《篆冢歌》有言:俯观鸟兽迒蹄迹,依类象形文字立。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当中,语言及文字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内容,当语言、文字出现之后,人类的文明得以记载,如果说没有语言及文字的出现,那么,人类文明也将始终停留在原始阶段,而不会有任何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