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2日凌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慧艳研究员团队和张学敏院士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RhythmicciliachangessupportSCNneuroncoherenceincircadianclock(节律性纤毛变化支持S
本报讯(记者 屈畅)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军事医学研究院了解到,近日,该研究院李慧艳研究员团队和张学敏院士团队合作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是调控机体节律的细胞器,相当于发现了人们常说的“生物钟”在大脑中的位置。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昼夜节律,可以被简单理解为生物钟。由于生活方式以及各方面的不规律,不少人受生物钟紊乱问题困扰,表现为睡眠障碍等症状。如何调整生物钟,拥有好睡眠?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侯天舒。
起早贪黑工作了一周。就指望着这一两天能补补觉。手机关掉闹钟、调成震动、插上充电器。就像一块坏掉的表,要想修好,必得先知道是哪个零件出了问题,生物钟亦是如此,找到了它最重要的“指针”,接下来就可以对症下药,寻找调控它的方法。
↑李慧艳与团队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交流。黄京 摄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张骄瀛、王迪)昼夜节律,俗称生物钟,是生物为了适应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而形成的一种节律性生命活动规律,一直被认为是生物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精密调控着机体重要生理功能。
参考消息网5月24日报道据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5月13日报道,如果你经历过任何类型的长途旅行,或者因为夏令时而在醒来时感觉休息不足,你就会知道生物钟有多重要。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严格来说你拥有不止一个生物钟。就像身体中的许多东西一样,昼夜节律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