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均不容忽视,但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论语》是否对人生有帮助的问题,有位网友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他说,年少时很反感读《论语》。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几年后再读《论语》,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才发现其中的哲理,与自己经历过生活的风雨之后的感悟相同,如果早一点读透它,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这首诗真是写尽了千百年来人们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观,不可接近、“若即若离”的苦楚。“若即若离”就是那让你总也捉摸不透的,仿佛在靠近,又仿佛总是在疏离的状态,令人好生痛苦。“若即若离”中的“即”便是靠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