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5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1978年底的一个夜晚,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悄悄聚集开会,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生死状”,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时代大幕。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场被誉为“自土地革命后第二次生产力大解放”的变革,带来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全省农业摆脱长期低速发展的局面,出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 “高兴呀,大伙儿都拍手称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抓住改革试点城市、对外开放城市、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上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1978年的一个冬夜,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破旧的茅草屋内,为了生存签下这样的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小岗村的农民们,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义无反顾地按下自己的手印呢?
我这篇文章描述的,是我所经历的老家农村包产到户以后的现实情况。不敢说这是现在所有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国家这么大,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各不相同,具体情况肯定也不一样。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只是我所亲历的一些事。既无意诋毁什么,也不存在赞美什么。只是就事论事,客观描述。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会召开,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偏远山村的农民也从一夜间的梦中醒来,这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讲话精神,7月初,全国政协社法委开通“学习民法典”读书群,组织委员在群内学习、讨论、交流。民法典物权吸收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果,规定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民法典进行的“创造”,是具有最鲜明中国特色的土地权属制度,其目的在于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既保留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创设土地经营权,使农村土地可以进行流转,让农民能够从土地中获得财产性收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1978年11月24日深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这是一份把集体土地承包到户的“大包干”契约,也是一份干不成就要掉脑袋的生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