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琪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激情燃烧,斗志昂扬,唯有牺牲多壮志,翻天覆地慨而慷。在八亿人民看八部样板戏的年代,三杯两盏,五颜六色,七情六欲,百转千回,酸甜苦辣都躲到样板戏的阴影里了。 上世纪70年代,看样板戏、唱样板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1987年,著名京剧演员刘长瑜在一次晚会上清唱了京剧《红灯记》选段,曾引起关于“样板戏”与现代京剧孰是孰非的一场争论。应该说,从70年代后期至今,把“样板戏”与现代京剧划等号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以为,去年上海京剧院复排京剧《智取威虎山》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更加使“样板戏”与现代京剧之间划上等号。君不见,曾有一位晚报记者写了一篇“样板戏”回潮引起争议的文章,不少报刊曾加以转载。其中,不仅涉及到上海京剧院根据“样板戏”版复排的《智取威虎山》,并称:“从80年代后期开始,‘文革’中喧嚣一时的‘样板戏’在大陆几度沉浮。近来,在一片提倡高雅文艺的热潮中,‘样板戏’又借机露面。”
微信里战友发过来视频,《京剧样板戏主要唱腔》。样板戏就是党的历史,“土地革命战争”中的《红色娘子军》,井冈山时期的《杜鹃山》,抗日战争时期的《红灯记》,《沙家浜》,《平原作战》,解放战争中的《红云岗》,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奇袭白虎团》,社会主义。
微信里战友发过来视频,《京剧样板戏主要唱腔》。样板戏就是党的历史,“土地革命战争”中的《红色娘子军》,井冈山时期的《杜鹃山》,抗日战争时期的《红灯记》,《沙家浜》,《平原作战》,解放战争中的《红云岗》,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奇袭白虎团》,社会主义。
电影里面可以看到样板戏,公社、大队的文艺演出也表演样板戏,只要稍微有点音乐爱好的,都能唱上几段。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个样板戏。
样板戏是“文革”的产物,这一时期创排出了一些优秀的剧目,像我们熟知的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等等优秀剧目。
许多老朋友知道,样板戏统称为“革命样板戏”或“革命样板作品”,而“八大样板戏”,则是指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在所有的“样板戏电影”中,《海港》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其他的“样板戏电影”,都由一家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唯独《海港》,是由两家电影制片厂,也就是北影厂和上影厂联合完成的。而且这部电影,先后拍过三次,主创人员也是换了又换。可见它出炉之艰难。但拍出的效果,却一言难尽。
说到“样板戏”,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那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大概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样板戏作为特殊年代的戏剧作品,曾红极一时。那时,几乎小伙子们人人都会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而姑娘们则都会演“我家的表叔数不清”……那时,学样板唱样板,已成一种潮流。
偶一日看电视,见正播放京剧《智取威虎山》,心情不禁为之震。如今《智取威虎山》重新“亮相”,说明人们醒悟了这个道理,总不能因为它当年如何霸道,就将其关在京剧艺术的门外。样板戏重现屏幕,体现了人们对过去的宽容。京剧堪称“国粹”,200年前徽班进京,演绎出京剧剧种,唱红于清末、民初,但最火应该是“文革”时期,没有哪个剧种、哪台大戏有样板戏这般热闹。如果仅从字面上解释“文化革命”四个字,可也不算跑题儿,因为没有哪个运动能让京剧如此深入人心,达到人人会唱、个个能演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