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朱元璋时期就施行海禁政策,实际上这项政策是针对民间而言的,代表官方的船只在这方面并没有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明代永乐年间,以郑和为首的航海使团就曾经连续七次下西洋,远渡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探险。
郑和下西洋是大明的一项壮举,地理大发现之前,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这些是教科书上写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可扬国威耗费极大,一次远行要花费国库几十万两银子,一两次就够了,可朱棣在位就下西洋五、六次,难道朱棣这么没有头脑,只为面子?
郑和七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现在的史书介绍郑和下西洋,在肯定其历史意义的同时,往往要加上一句:“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劳民伤财,对明朝财政造成巨大负担”之类的话,事实真的如此吗?
郑和的背景与航海历程在明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政治方面,明朝朝廷虽然实行了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礼仪法度制度,但官员贪污腐败、内外战争等问题也时常发生。
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让郑和下西洋,同时下令大将朱能、张辅挂帅,南征安南。这表明朱棣采取了海陆两路并过的方式,准备经营西洋。然而,在陆路上同明朝始终不能安排安南,最终只能止步。但在海路上,朱棣看到了下西洋所取得的效果,延续了明朝下西洋之举。
大明王朝永乐年间,国力昌盛,继汉唐以来,再次出现万国来朝、万邦共舞的盛世图景。明永乐三年开始(1405),郑和七下西洋,前后28年,经历30余个国家、地域、部落,最远到地中海、非洲东海岸。这比哥伦布、达·伽马的大航行早半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