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唢呐表演(资料图)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 摄影报道在四川达州大竹县,无论是民间的红白喜事,还是官方的重大节庆活动,有一种乐器都会登堂入室,为大家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这种乐器就是竹唢呐,其形状与普通的唢呐无异,但因其制作材质为竹子,故称“竹唢呐”。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图据受访者2月26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往年这个时候,眉山丹棱人杨家文便会带上唢呐,早早出门,在“闹花灯”时表演丹棱唢呐。可今年,杨家文却没有表演成。“因为疫情原因,今年都没有闹花灯了,所以就没有表演。”杨家文说。
《荀子.礼论》中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这些话虽然具有一定的思想糟粕,但其中蕴含的“孝道”却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让上至权贵、下至贫民,都以隆重的葬礼来彰显对逝去亲人的情感。
这个冬天,我们疲于告别。无论是新闻中的名人,还是身边平凡的生命,都在无奈中不断失去。而在不断失去中,人们本能的想要抓住任何聊以慰藉的寄托。音乐,就是其中一种。用音乐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与思念,古往今来,已经有了很久远的历史。
红白喜事儿吹唢呐的传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已经沿袭上千年,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及农二代、农三代思想观念日渐转变的趋势下,老一辈农民依然对像吹唢呐这样的传统习俗特别看重。可以说,恰恰是老一辈人的坚持与较真儿,多种传统习俗与文化才得以流传至今。
陈大礼正在吹唢呐。在近期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匠人焦三爷和学徒天鸣等人对唢呐绝活儿的坚守让观众感慨垂泪,该片成功地把观众目光聚焦在传统文化上,唢呐这一民族乐器重归大众视野。唢呐演奏在丹棱县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年间,该县人口仅10多万,却一度有上千名唢呐艺人。
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金色长杆大碗唢呐音色明亮,热烈奔放,舒展沉稳;厚铜圆板锤打而成的锣面正中凸出馒头状,低音浑厚,高音挺拔;小巧玲珑的棍子敲打着小扁鼓,时高时低,时快时慢,铿锵有力,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一对锃亮的小镲,毫不落后,节奏清晰,高低分明,张扬着激越大地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