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太子李承乾联合侯君集、李元昌等人谋反的事件爆发,面临如何处罚的问题,按照唐朝法律,谋反一律是死罪,是不需要商议的,但唐太宗并不想杀死自己的嫡长子,因此有意征求大臣的意见,最终通事舍人来济站出来说了一句:陛下不失为慈父的形象,如果能让太子享尽自然寿数,就是最好的。
一、娶仇人之女万事皆有因果。这个世界其实很公正,因为哪怕皇上也逃脱不掉这条铁律!比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过后,李世民虽执天下神器,开创贞观之治,让大唐璀璨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奈何随着岁月流失,晚年时期的李世民,就越来越感受到,这种因果循环的威力了。
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李世民为何最终决定选李治做太子?李治的才能是众多皇子中的佼佼者吗?为何他能脱颖而出被选中?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在唐朝,太子的继承并不是按照世袭原则,而是要通过皇帝的亲自指定。
李世民雄才伟略,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可是他晚年在立太子一事上,犯下了严重错误,令人叹息。(李世民)原本李世民即位的时候,他已经把长子李承乾册封为太子,而且李世民对长子也非常器重。但在之后的十几年间,李承乾的成长,并没有达到李世民心目中的高度。
公元643年,大唐的朝堂风云变幻,原本当太子当得好好的李承乾,突然被唐太宗李世民贬为庶人。此时的李世民年纪已经很大了,况且国家不可一日没有储君。所以在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后不久,李世民就将他的第九子李治立为太子。
相比较于李建成,李承乾简直是历代太子中最无能的一个,身患足疾已经让他在形象上大打折扣,贪玩好色更是让倾心辅佐他的大臣敬而远之,尤其是他的这个色还是男色,古往今来,喜欢美男子的皇帝不少,却没有一个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胡乱折腾的,在一向严厉的李世民看来,李承乾就是杨广二世,或许他连杨广的脚趾头都够不到,杨广折腾了十四年,李承乾如果上位,他能折腾一个月吗?
唐以前,皇储制度主要是皇室内部的储君选拔制度,到了唐朝,皇权已经相当成熟,皇储制度也是如此。从时间上来说,唐朝皇储制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唐朝前期的皇储制度、唐朝中期的皇储制度和唐朝后期的皇储制度。
在许多人印象中,古代皇帝坐拥天下,一言九鼎,国家大事只要经过他拍板就作数。可事实上,皇帝虽位居九五之尊,但很多事情也不是他说了就算数的,甚至连选择由哪个儿子继承皇位这种看似比较私人的问题,往往也不是皇帝想选谁就能选谁的。比如明朝万历皇帝喜欢自己的皇三子朱常洵,想选他作为继承人。
唐朝有“太子魔咒”之说,有人统计,唐朝的太子被废的概率高达37%,从唐朝第一代太子李建成开始,到第二代的李承乾,再到第三代的李忠、李弘、李贤,以及第四代的李重润、李重茂等,唐朝几乎每一代都有太子以悲剧收尾。
从一些影视剧中,人们对于李世民的很多儿子都有了解,比如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等等,在李承乾密谋造反败露之后,李世民最中意的太子人选应该是魏王李泰,他是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正是因为李世民特别厚待李泰,才会给李承乾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李世民是否有废掉太子的想法,可以说在李治成为太子之前,在众多大臣眼中,他确实是比较平庸的一个,史书对他的评价也是仁厚,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性格柔弱。
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并曾流露出让李恪当太子的想法。但是,李恪最终却与皇位无缘,李世民的嫡三子李治当了太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一、李世民的“难题”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兄杀弟,夺得太子之位的时候,他恐怕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也会遇到这个“难题”——儿子们的夺嫡之争。在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中,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是为嫡子。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这三人是李世民继承人的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