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估计很多人不了解,其实在建国初期选首都的时候,北京只是11个备选城市里面的一个,而且北京还不是呼声最高的那一个,事实上在当时的十一个备选城市里面,东北的哈尔滨的呼声是最高的,其次就是上海,那么最终决定的时候,人们为何又不选哈尔滨转而选了北京呢,哪怕就是选上海也行啊,毕竟当时国内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北京都得比不上这两个城市。
1948年9月8日,在淮海决战两月前,伟人在西柏坡召开了扩大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9月会议”。彼时,还有80万国军精锐并未消灭。可在伟人眼中,解放全中国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身为人民领袖,他站在世界高点,考虑的早已是如何建国的事情了。这一次,他向华野和四野宣布了命令。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朝初期著名诗人陈子昂在河北区留下的诗句,没想到其身处的这片土地在几千年后成为国家的首都。改朝换代必定首先进行选定都城,首都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这关系到一个国家长远的发展,需要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考虑。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国家的疆域面积有过扩张和缩小,首都的具体位置也发生过数次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在诸多城市中选择一个首都绝非难事,在1949年选首都时,共有11个城市候选,这些城市当中为什么最终选定了北京?
1949年2月,主席在西柏坡和王稼祥长谈了一番,谈话的主题是中国将要解放,首都定在哪里?中国很大,城市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做首都,都城的选择很有可能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