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99岁高龄的他始终坚持着:“只讨论物理,不理会谩骂。”1922年的金秋十月,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其聪颖的天资在小时便有了展现,父母作为其学习之路的第一位老师,在他成长求学路上也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1969年, 杨振宁察觉物理上的规范场理论和数学上的纤维丛理论可能有关系, 就把著名拓扑学家Steenrod着的「The Topology of Fibre Bundles纤维丛的拓扑)」一书拿来读, 结果是一无所获。另一则笑话, 可在波兰裔美国数学名家S.M.Ulam 的自传「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11月16日电 (记者孙竞)日前 ,清华大学举行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启动仪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在视频致辞中说,物理学的前沿发展方向非常多,分为原理性的和应用性的,二者都会对物理学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正如青年时期一位好友所形容的,杨振宁是一位显得最正常不过的天才。数理人文、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命运选择,杨振宁都显示出一种得心应手的平衡感。而他在物理学上的创造性,使他又成为国际上深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追求学术独立的目标杨振宁原本报考的是化学系。
杨振宁先生的这篇文章,系统、生动而又概括地总结了自己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其中既有对父亲、老师、同学的深情怀念,又有对自己如何取得学术进步的深入思考,既提到了师友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又说到自己个人努力的作用,语言简练,逻辑严密,令人信服,不愧为一篇大师之作。
作者 / 仙鹤飞翔1922年10月1日,安徽合肥,杨振宁出生。1949年10月1日,是祖国的生日。共同的生日,将赤子与祖国,紧密关联。1945年赴美留学,1971年首次回国, 2003年底定居清华,而今,杨先生他成了清华“东篱归根翁”。
19. C.N. Yang,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Quasi‐Chemical Method in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J. Chem. Phys. 13,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