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天气日渐闷热潮湿,蜱虫进入繁殖活跃期。蜱虫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但是在传播疾病方面,蜱虫的威力不可轻视!01蜱虫是什么?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3日讯近日,40岁的李女士在田间农作时突然感觉到腹部不适,搂开衣服一看发现腹部上有一个芝麻大小的小虫,于是便立即前往武汉市九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青山总医院)皮肤科就诊。市九医院皮肤科医生胡惠清接诊后,发现吴女士的腹部不适是被蜱虫叮咬引起的。
福建疾控提醒,春季是蜱类活动的高峰期,野外活动时,不要惹蜱上身。疾控专家指出,蜱虫是一类体表寄生的吸血节肢动物,体长约3毫米至8毫米,栖息环境多样,除绿地青草外,春季的枯草、枯叶下也可能隐藏着越冬的蜱虫。
随着天气转暖,蜱虫及其相关疾病又开始进入活跃期。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外出踏青、赏春的时候,一定要防范蜱虫的叮咬。认识蜱虫蜱俗称壁虱、草爬子、狗豆子,在我国约有110种。蜱属于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体型很小,形似蜘蛛,成虫仅有2-10毫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蜱虫活动也进入了活跃期。6月4日,记者从省疾控中心了解到,从每年的4月至10月,人们在户外游玩、劳作时被蜱虫叮咬的机会显著增加,由此引发的蜱传疾病也随之进入高发期。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叶莹提醒公众做好科学防范。
蜱可以吸血,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都是它的俗称。蜱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蜱的体积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吸饱血后的蜱圆滚滚犹如黄豆粒甚至更大。
近日,江西一仅出生四天的宝宝头皮上发现异物,经检查,确定是被蜱虫咬伤。夏天,各类频繁出没的飞虫最令人头疼。拍打、揉搓、压碎等错误做法,不仅无法赶走飞虫“攻击”,反而可能会惹出“大麻烦”,导致感染。蜱虫虽然小,但却很危险。
蜱虫蜱虫在叮咬时会将头埋在人体的皮肤内吸血,同时分泌有害物质。若不及时取出,轻者会引发皮肤疾病,重者危及生命。户外活动时,应穿着浅色、材质光滑的衣物,以便发现附着在身上的蜱虫。活动后及时检查身上是否有蜱虫附着,特别是宠物和孩子。如果发现蜱虫,应对方法如下。
来源:【人民健康网】人民网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无锡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外出游玩,谨记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虫叮咬,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新发急性传染病。
据健康时报,夏日炎炎,一见小飞虫突袭,难免条件反射拍下去。但这几种虫子,碰不得、拍不得、拔不得……蜱虫叮咬:不要硬拔蜱虫常常在森林草丛植物上藏匿,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它在叮咬时会将口器扎入皮肤内,长时间吸血。
天气渐热,各种各样的虫子也进入活跃期。医生提醒,不要小看它们叮咬的威力,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夏季外出,应该怎样防虫、驱虫呢?蜱虫蜱虫叮咬后,可能引起感染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等,可出现局部症状、蜱瘫痪症,以及过敏性休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