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为欢庆端午佳节,6月22日至24日,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连续三天开展端午节“送真情·粽叶飘香”送戏进基层活动,相继走进菏泽华升颐养院、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杨庄社区、牡丹区西城办事处龙厅社区,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了《收姜维》《铡赵王》《见皇姑》《辕门斩子
8月29日,浚县文化馆为大平调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爱英老师经典唱段进行录制。 浚县大平调俗称“大梆戏”,其形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其表演艺术阔放质朴,粗犷豪放、直取率真。
2月24日,安阳内黄县石盘屯乡大理村的村民正在观看大平调《长坂坡》。据了解,该村新一届村“两委”和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志愿者协会。为了庆祝村“成才你行我更行,孝老你能我更能”大学生助教报告会10周年,充分践行文化兴村的理念,引导农村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
央视网消息(记者 豆瑞华 弟辰晨):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唱腔音调低,故称大平调。2006年,大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平调的曲风以粗犷著称,近日,浚县小伙儿薛松、魏帆用大平调的曲风加上现代的元素创作了一首《大河南》,没想到一经传上网就火了,一周点击率就过百万。打工经历使他们想宣传河南正能量“大河南啊大河南,神龙腾飞精忠好汉, 大河南啊大河南, 天下名人中州过半!
来源:【濮阳日报】“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拆了屋子卖了椽,要看平调大公团”。大平调作为一种古老戏曲剧种,起源于濮阳,目前是我市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因其古老,所流传下来的剧本少之又少。
濮阳大平调大公团(现为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创建者——贾同坡“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拆了屋子卖了椽,要看平调大公团”。大平调(又称大邦戏),始于明初,源于开州(今河南濮阳),世称“开州平”,是流传于豫、晋、冀、鲁、皖等地的稀有剧种。
□记者 王敏 实习生 黄晨晨昨日,记者从市艺术研究所获悉,在省文化厅日前召开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工作研讨会上,市艺术研究所被河南省文化厅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研究基地,其申报的科研课题《安阳市稀有剧种的保护方法和途径》被批准立项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
菏泽文化旅游关注“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大平调距今已经有500余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比号称高调的山东梆子、定名反调的横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称为平调。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2.5公斤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称为大梆戏。
晨曦下的三杨庄,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一片祥和。树枝上的几只小虫艺儿叽叽喳喳欢叫着,似乎在迎接阳光的沐浴。不知谁家圈养的羊儿,咩咩叫着冲出栅栏门,迎着那一缕缕阳光撒欢。在足球场三三两两晨练的人们,喘着气儿也不忘和谁谁打着讥谎:"伙计,我想把这春天的空气都吸光了。
昨日,内黄县举办大平调传承人刘建平专场演出刘建平专场演出现场□记者 任贵伟 文/图 12月30日,由内黄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刘建平专场演出在内黄县艺术活动中心举办。“刘老师唱戏有绝活。
为进一步充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内黄县大平调剧团到六村乡来了!随着一台台古装大戏上演,现场群众深深沉浸在剧情中,看得津津有味,过足了戏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