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以短篇小说《把她写进小说里》获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花踪世界文学奖之马华小说的首奖后,她连续多届获奖,是花踪文学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2010年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获第四届红楼梦长篇小说奖评审团奖,更是让她在整个华语文学世界,积累有相当的知名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马来西亚越来越多巫裔或印裔,都选择将自己孩子送进华校就读,希望孩子能够掌握多一种语文,多一条出路,虽然早已屡见不鲜,但是每每见到友族同胞说中文,还是会有一阵奇妙的感觉油然升起。
中新社吉隆坡2月20日电 题: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有何种文化意涵?——专访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系主任王晓梅中新社记者 陈悦“巴刹”(意为集市)、“咖啡乌”(意为黑咖啡)……普通话使用者在马来西亚,几乎都会接触到不少这类“听得懂”却未必“理解得了”的特有词语。
上海作协华语文学网总编辑、“巨鹿之赞”系列文学活动总策划刘运辉本想卖个关子,担任主持人的马来西亚青年作家、评论家菲尔一上台就揭晓了“谜底”。上周末在作家书店举办的“人间有味,花开有声”讲座主角是上海读者颇为熟悉的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主持活动的菲尔正是朵拉的女儿。
2020年9月,马来西亚总人口3269万,其中马来人占69.6%,同比增长0.3%;马来西亚今天之所以能够保留相对系统的华文教育,不仅与许多致力于维护华文教育的人士有关,而且也与华文媒体、华人社团的坚守与积极推动有密切关系。
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假如想理性地对华文本土性进行探讨,很容易被抨击为亲中或反中。因此对华文规范的讨论容易沦为群体认同与形态的战场,难以就事论事。不久前,关于华文规范的课题又在马来西亚引起广泛议论。争议的引火线源于马来西亚一家补习班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篇关于“华语用词规范”的文章。
这场华人与马来人的种族冲突,在马来西亚政府后续的发声中,被定性为华人反对党对执政联盟的挑战,骚乱是“有意制造冲突”。其后,这个华人反对党及其身后的地区,被“开除”出马来西亚,并在数十年后,缔造了东南亚的经济奇迹。
12月的吉隆坡,气温在30度左右,不燥热,体感舒适。偶尔的阵雨,雨后会增加一分温凉。走在马来西亚街头,可以很容易遇见说着流利华语的华人,交流起来非常亲切,没有障碍。在马来西亚,有专业的华语学校,这些说华语的华人,很多是在这样的学校里面进行过专业的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