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1987年8月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横空出世,从此,“中华第一龙”的称谓在中国大地上乃至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说文》云: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自古以来,龙虎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都是威武和权力的象征。
来源:【濮阳日报】龙行大地(1999年摄)。 赵德润 摄欣闻濮阳建市四十周年,1987年8月17日“中华第一龙”出土获选建市以来“十件大事”第二名,我非常欣慰。在龙都濮阳四十华诞的大喜日子,我想起了24年前一次难忘的航拍。
中新社河南濮阳3月11日电 题:二月二日春正饶 “龙乡”寻迹“龙抬头”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今年3月11日是中国农历二月初二,传统的春龙节、春耕节,人们视其为吉利之日,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有“剃龙头”“吃龙牙”“祭龙神”等习俗。图为1月25日,在河南濮阳拍摄的龙形麦秆画。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恒龙年将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精神支柱的中华第一龙在哪里?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寻先贤文字踏入河南的东北方小城濮阳,一睹中华第一龙——蚌塑龙的真颜。2023年12月底,濮阳还处在这个冬季最冷的几天。
中国法治河南讯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蚌塑龙图”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华第一龙”,考古学家邹衡对此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1995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中华龙乡”。201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又命名濮阳为“华夏龙都”。“龙文化”已深深地镌刻在了濮阳人民的心中,成为濮阳人民精神文明传承的载体,成为濮阳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鹏宇 通讯员 僧少琴/图9月26日晚,“濮阳杂技走进郑州”——大型国际杂技综艺剧目《龙秀》在郑州中牟建业电影小镇启幕。濮阳西水坡是“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地。濮阳又是闻名全国的“杂技之乡”,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传承地。
以龙为韵,蔚为壮观;以水润秀,秀色可餐。这是大型国际杂技综艺剧目《龙秀》给人最直接的感触与震撼。9月26日晚,郑州中牟建业电影小镇西侧移动剧场,迎着璀璨灯光和习习晚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会聚于此,共同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神秘奇幻的《龙秀》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