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名中年女子从乡下来到了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虽说她的年龄只有四十多岁,但她的脸上写满了沧桑,双眼中布满了血丝。她叫王秀兰,一年前她突然收到部队寄来的信:“您儿子贾云科在边境战斗中牺牲,已被授予烈士称号。
163师,这支由144师改换番号而来的英雄部队,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以其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辉煌的战绩,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师长边贵祥的指挥下,163师全体指战员奋勇杀敌,敢打敢拼,歼灭了大量的越军有生力量,打出了国威军威,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钢刀”,据战后统计,163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共出境作战24天,毙敌5293人,伤敌530人,俘敌38人,歼敌数量位居东西两线参战的29个陆军师之首,可谓战功卓著。
硬骨头六连在军中可是响当当的名声,因为他们1939年就组建了,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多次战斗中勇猛异常,用血肉之躯杀出了“硬骨头”的英名!而在1985年的对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又因作风勇猛、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要知道,获得这个称号可不那么容易的。
197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广东省湛江军分区独立1营、广州军区陆军第55军163师487团2营6连、广西军区边防第3师9团1营服役,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师教导队副中队长、连长等职。
导读:“生命中有一段当兵的历史,当兵时有一段扛着火红的战旗砥砺前行,而且又有一段亲身前线打仗的经历,经受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为祖国、为人民甘洒热血写春秋,……”1979年初春祖国西南边陲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争,虽时隔42载,回忆参战往事,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作者:朱炳东1979年2月17日佛晓,42军以配属的43军坦克团59式中型坦克为先导,从布局关出境,开始了穿插战斗,目标:越南高平。2月18日佛晓,在我军先头部队攻克嫩金山口后,42军坦克团六连担任了“尖刀连”的任务,向敌纵深挺进。
头部中弹、命悬一线的小战士贾云科,靠着满腔的意志,射出了最后一炮,牺牲时年仅18岁!这场战,争,我父亲也参加了,听老一辈的说,家里收到了血衣,以为父亲已经牺牲在战,场上了,战,争结束了,父亲也回来了,原来父亲中弹辗转了好几个医院才抢救回来的,听父亲讲,一个连就剩下我父亲一个人活下来。
为了记述方便,这里我把时间倒拨半小时,补叙一下:04:30,我方担任迂回穿插任务的功勋连队加强5连在开路先锋,尖刀6班刘戈平班长的率领下,犹如一条夜游蛟龙,正从无名高地北麓一条蜿蜒南流,水深过胸冰寒刺骨的小河西岸悄然无声地奋力跋涉淌过东岸,进入无名高地北侧山脚。
对越自卫还击中的谅山战场,有数以万计的民兵战士直接参加了一线作战,这些参战民兵战士平时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比1979年1月入伍的参战解放军新兵的战斗力更强。在作战过程中,不论是是越南正规军还是民兵、公安军对广西民兵都有点惧怕。
编者按:云南省军区原边防第十三团团史回忆录《守卫红河》已编印成书。该书收录老首长老战友回忆录近200篇,附录有团和各连队历史沿革、团大事记、团编制序列、烈士名录、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录、师以上领导和团首长名录、团歌等宝贵资料。
全文共3090字|阅读需8分钟内容简介:在1979年对越作战中,由张继堂和廖锡龙任正、副团长的11军31师91团9连打出两位一级战斗英雄。二人都是副班长,都是少数民族兵,一位来自中缅交界的佤族,一位来自中越交界的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