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大地上的亲人》之后,在高校教学的非虚构作家黄灯曾多次追问,她笔下触及的一个重要人群,“我的外甥、侄子、堂弟,那些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的亲人,如果没有遭遇留守儿童或者外出打工的经历,如果考上了大学,将会面临怎样的生存和命运?生活是否会呈现出另一种可能?”
我是小青,95后,裸辞探索自由职业的农村女孩,点击上方“关注”,真诚分享个人成长及自媒体干货。图片来源/网络我念的是一所普通二本院校,毕业5年,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还是停留在端茶递水、复印装订、收发资料这些狗屁工作上。
4月23日,一条#考上二本院校是不够努力吗#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引起热议。在这条词条下面,无数大学生们讲述着“学历”所带来的困境,在一个近乎唯学历论的年代,一纸毕业证书成为了大学生们进入社会的第一张通行证,而“是否努力”似乎极端地成为了评价“学历高低”的最重要标准。
我们一直有很深的学历歧视,特别是这些年,学历查三代已经深入很多人的内心,并且被认为是极其正确的。大家关注的目光总是停留在那些凤毛麟角的少数精英上,特别是北大清华的学子,985、211的学子,很多人常常认为,只有这些人称得上是大学生。
“985遍地走,211多如狗”,似乎如今的天下,早已是优等生的天下。在各种网络空间上,无数名校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内卷化竞争、小镇做题家、学历贬值等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最初就诞生于豆瓣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哪怕是表达焦虑,似乎也是名校生在发声。
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今天,上大学越来越容易,但是上名校却越来越难。位于学历“金字塔”顶端的 985 高校,录取率不超过 2% [1][2],而在中下层支撑部分的二本院校,承载了中国高等教育里最广大的群体。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水平,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
作家、学者黄灯历时一年,深入整理和反思她过去20年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完成了《大地上的亲人》一书。全书聚焦于三个具有样本意义的村庄——嫁入丰三村、生在凤形村、长在隘口村,追踪了50位身边亲人的命运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