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列步兵战术”要求把步兵沿正面直线平均配置,展开成2到3个线型阵列,每个阵列又由3至6个队列组成。战斗时,阵列中的步兵在口令的指挥下一起前进,统一射击,这种战术看似呆板机械,却能最大程度地让步兵手里的火枪打出密集火力!
在看有关欧洲17世纪的战争题材电影时,常会出现这种场景:对阵双方相隔一段距离,都排着整齐的队形,每排步兵依次进行齐射,完成射击的一排退下,下一排士兵跟进,前一排的士兵被射杀,后一排士兵补齐阵列,直到一方的队伍被击溃,这种射击才会结束,仍保留较多士兵的一方为战争的胜利者。
“优秀的步兵无疑是军队的筋腱。”——拿破仑批注《战争艺术评述》拿破仑时代的主要战斗承担者和决定性作战力量是步兵。提到法军步兵,一个古怪而确凿的事实是:奥斯特利茨、瓦格拉姆、博罗季诺乃至滑铁卢战场上的法军,使用的条令与半个多世纪前差别不大。
为了增强威力,通常都是把长矛兵排成方阵,火枪手则游离在长矛方阵的外围,时不时的来个远程输出;等到双方逐渐接近以后,长矛兵方阵再开始集体冲锋,这时候有的火枪手会捡起折断的长矛头,插在火枪口里面,然后冲上去展开肉搏。
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种在战场上不紧不慢地迈着正步前进的战术,一边会觉得非常滑稽,一边又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看上去这么笨拙的战术,却能在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近200年的历史中,让欧洲军队横行四方?”。
欧洲使用火枪“排队抢毙”的战术,在17世纪开始逐渐被各国接纳,“排队抢毙”正式名叫线列步兵战术,士兵手持枪械排成线列齐射,一条线列有二到四排士兵,由于火枪精度低,加上装弹速度的缓慢,所以,只有密集阵型的齐射才能最大限度地造成敌军伤亡。
不过这种火枪依然有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射击精度不足,缺乏膛线的气密性设计不足,造成铅制弹丸射出后,很快就会偏离,稍远的目标命中基本靠信仰;射程非常之短,采用黑火药作为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推力明显不足,且再加上气密性问题,单兵有效射程往往仅有50米;装填速度缓慢,由于是前装药设计,且
字数:3218,阅读时间:约7分钟。它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荷兰莫里斯方阵基础上改进的步兵方阵,在三十年战争中,依靠方阵和其麾下精锐,古斯塔夫多次击败以传统西班牙方阵建军的天主教军队,布赖滕费尔德战役的胜利,更是为他赢得了“北方雄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