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五岁那年,父亲去世。十八岁时,娶妻俞氏,并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二十五岁时,母亲去世。这一年,他已有两个儿子(他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出生后不久即夭折)。也是在这一年,他考取了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于是,东渡日本。
《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说起《旅愁》和《送别》,我都特别喜欢!大概是剧目《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珙「长亭送别」这一幕尤其感人:长亭外晚风拂柳,笛声催人心碎,眼看夕阳依山,俩人马上就要天涯各一方、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后,崔莺莺问张生此去几时归,不一定要功成名就,哪怕科考落榜也须回来莫徘徊!
古诗有《骊驹》篇:“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描写古人送别客人时的情景,于是古人临去常歌《骊驹》一曲,后人遂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我们现在的“骊歌”多指流行于我国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歌,由李叔同作词,英国人奥德维作曲的《送别》。《送别》是李叔同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而写就的词!《孔学堂传统音乐时间》是一档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和贵州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共同打造的高品质传统音乐节目。
今天听到一首老歌,翻找出这首歌的一个视频,此时音响里还在播放着它的旋律,心中思绪万千,说不清的感受正涌上胸口,眼睛被热泪烫得生疼,这一刻,我决定立刻坐下来,让此时的情绪自由流淌成文,至于,它能不能归于这个美好系列,尚未可知,不如写完后再回过头来品评吧。
《送别》这首词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这首词不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表面上送别朋友,实际上是送别人生,了断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