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茯苓,延年益寿”,这句流传在民间的老话,你一定不陌生吧?传说只是传说,茯苓究竟有没有那么神奇,还得从它的生长环境说起,不同于一般植物,茯苓并非扎根于土壤,而是寄生在松树的根部,你瞧,幽深的原始森林里,参天古树遮天蔽日,阳光透过层层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就在这静谧的地下世界,茯苓依附着松树的根系,汲取着养分,悄然生长。
然后移入接种箱内或接种室内,用0.1%升汞液或75%乙醇溶液冲洗,再用蒸馏水冲洗数次,稍干后,用手掰开,用镊子挑取中央白色菌肉1小块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塞上棉塞,置于25~30摄氏度恒温箱中培养5~7天,当白色菌丝布满培养基的斜面时,即得纯菌种。
4、管理接种后一周左右之后就会长出白色的菌丝体,我们要及时的查看田中的出菌情况,如果有缺稀要及时进行补种,然后每隔十天左右就要进行一次检查,看看茯苓的军情怎样,有没有死菌或是异菌,如果有要及时的拔除,不然会感染到其他健康的菌种。
学生们在茯苓工厂里劳动。校方供图选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植……8月初,安庆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2022(8)班的王康康像往常一样,按照标准化规则操作着茯苓培植流程。这些步骤对他来说,几乎是熟稔于心。只不过,这次实验场所不是学校实验室,而是在乡野村间和工厂车间。
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多年生真菌,以干燥菌核入药,主产于湖北、安徽、云南、广西。湖北罗田、英山等县已有龙头制药企业带动,形成规模批量生产,特别是罗田九资河茯苓,早在清朝年间就列为出口免检产品大批量生产,名扬东南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方艳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选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植……8月初,安庆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2022(8)班的王康康像往常一样,按照标准化规则操作着茯苓培植流程。这些步骤对他来说,几乎是熟稔于心。
茯苓的人工栽培,就是用少量茯苓菌核或者人工培养的茯苓菌种,接种在松木料筒上,使茯苓菌丝在松木料筒或松树蔸组成的窖内生长发育,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茯苓菌核的过程。茯苓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环节较多,一般头年冬月备料,第二年5—6月下窖,第三年6—7月收获。
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时,小雨下了好几个月,连绵不断,旱鸭子的将士们水土不服,染上了水湿证。后来听说,有几个士兵因偶尔服食了茯苓,得以痊愈,成吉思汗大喜,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地区运来给将士们吃,兵将们吃后,病情好转起来,成吉思汗也赢得了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