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0日,第七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在厦门举行,许多“海中寻宝”的大国重器在展会上集中亮相,展示我国在探索海洋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到海下1500米采天然气:“深海一号”能源站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你能想象自己家里使用的燃气原料来自1500米以下的深海吗?
新华社“深海一号”8月23日电 通讯|11年后再访“蛟龙”:科学家眼中的深海探索新华社记者王聿昊8月22日,正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迎来老朋友——来自中国香港的海洋生物学家、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邱建文。
6月18日,美国海洋之门勘探公司“泰坦”号深海潜水器失事一周年。尽管事故调查仍未得出结论,但人类探索深海的脚步并没有因这起灾难停下。“泰坦”号深潜器失事不久,美国海岸警卫队组建海事调查委员会展开调查。以海事调查委员会名义做调查是美国海岸警卫队进行的最高级别调查。
历时8小时,1866米的深海探险,探寻着冷水珊瑚的踪迹……不久前,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焦念志院士团队副教授孟雅冰,在参加由同济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组织的“探索二号”航次TS2-38-9科考任务期间,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加瓜海脊海底1
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3月28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返回三亚,圆满完成首次中国—印度尼西亚爪哇海沟联合深潜科考任务。4年来,我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累计完成230多次下潜,其中25次、32人到达万米海底,持续刷新万米深潜人次纪录。
来源:台海网孟雅冰与“深海勇士”号台海网10月1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通讯员 穆妮拉 欧阳桂莲/文 厦大供图)日前,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团队成员孟雅冰副教授,在参加“探索二号”航次TS2-38-9科考任务期间,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西菲律宾海加瓜海脊成功下潜至海底
2024年8月10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实施的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从山东青岛起航“深海一号”船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启为期45天的海上调查海山是一种深海典型生态系统和环境蕴藏深海生命的奥秘本航次“蛟龙号”将在西太平洋的3个作业工区开
“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这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发人深省的一句话。2024年12月29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深远海“科考+考古”船“探索三号”在海南三亚入列,中国载人深潜能力将从全海深拓展到全海域。深海,人类难以抵达之处。
【编者按】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多点突破的关键期,我国参与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 今年全国两会,科技领域会有哪些热门话题?代表、委员们带来了哪些建议和提案?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多位科技领域与会者,听听他们对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建言。
来源:环球网 “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这其中最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进入深海,如何能承受深海中高压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