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16日凌晨5点30分,美国新墨西哥州三一实验场30多公里之外的地方,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看见了他此生从未见过的壮观景象:地平线上,一道巨大的白光闪过,渐渐地,白光变成了耀眼的黄橙色的火球,夹杂着火焰和黑色尘埃,不断向上翻滚。
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同名原著、普利策奖获奖传记作品《奥本海默传》,这本书是关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传记,写作时间长达25年,作者们采访了奥本海默的近百名密友、亲人和同事,参考了超5万份文献记录,它们来自国内外的档案资料和个人收藏,以及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甚至包括美当局在对奥本海默超过25年的监视活动中积累的数千页记录。
这个起因如今很多人都已经知道:1939年8月2日,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科学家们给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希望总统下令全力研制核武器——德国人已经在海森堡的主持下率先开始了工作,如果这种超级炸弹掌握在泯灭人性的纳粹手里,那将是谁也不敢想象的一种结局。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电影《奥本海默》正在热映,人们对“原子弹之父”的一生充满唏嘘和感叹。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J. 罗伯特·奥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 为何没有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编者按】J.R.奥本海默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兴趣广泛、智识超群,其才华与激情,对20世纪上半叶的量子物理、宇宙物理、黑洞理论等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奥本海默的生平并非简单重复着科学成就和世界性的声誉,原子弹工程深刻改变了奥本海默,也深刻改变了战后的世界。
1945年,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一位同事这样形容控制中心掩体外的奥本海默。1942年,38岁的奥本海默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带着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人,3年,20亿美元,他们制造出了一种大规模屠杀性武器,赢得了美国人在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场赌博,把人类战争推向了新的原子时代——在这个时代,一个几十数百居民的城市可以在顷刻间被摧毁,人类将可以轻易拥有毁灭世界的能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两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青年,并肩走在草坪上,探讨学术,凭空描摹。不远处,一个身材瘦削的中年男人望着他们,湛蓝色的眼睛,好看极了。他却说,再好看的风景,都比不过这两人讨论的样子。
电影《奥本海默》在 2023 年 7 月上映,它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神秘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生平的关注。在化学领域,奥本海默在新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的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在电子器件、能源储存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他的研究成果在降低材料成本、提高材料效率和改善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