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的迁都事件,譬如盘庚迁殷、平王东迁、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朱棣迁都北京等等,但只有少数的几次被赋予了“划时代的意义”,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次,因为这次迁都,伴随着巨大的变革,“孝文帝变法”由此开始。
孝文帝于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夏,率平城鲜卑武士及从全国各地召集的军队共100多万人,北魏孝文帝以讨伐江南齐朝廷为名率军南下,到达洛阳后孝文帝在洛阳参观了西晋宫殿遗址及旧太学内藏《石经》后,便有了迁都汉家曾经的京畿之地洛阳的决心。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北魏的发展需要,文治需要,统一需要。1.发展需要当时北魏的平城位置相对靠北,风沙雨雪的天气较多,自然环境恶劣。北魏早期,社会经济相对薄弱,总人口不是太多,平城做为都城还可以应付,粮食供应也比较充足。
果不其然,听到这个计划的大臣多数反对,尤其是同姓王拓跋澄反对,于是孝文帝晓之以利害:政权稳定,尤需文治,本是塞外之地,中原繁华,文礼有序,而且洛阳之前多个国家在此建都,要想谋求国家发展,必得施以教化,而非武力可治天下。
孝文帝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在,所以才会说出:“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联闻此,深用慨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联自行礼九年,置官三载,正欲开导北人,致之礼敬,联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孙博见多知,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王,卿等子孙,不免面樯也。”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和民族大融合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孝文帝出行图“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是关系着整个改革的成败,以至北魏政权安危的重大举措。
改革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生死存亡之际不改革就要灭亡,另一种情况是为了使现状得到改善,使事业更好的发展,不管那种情况,都有顽固的守旧派,固执己见,抱残守缺,以祖制不能更改为幌子,宁肯内卷,坐以待毙,也不愿意变一变,去尝试一种新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