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 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再醒惊天下”之后,三星堆及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牵动着世界的目光。哪些发掘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古蜀文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将如何开展?发掘和研究工作重点又是哪些?
央视网消息:国庆假期将至,各地博物馆和遗址公园预定火热,地处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是迄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盛极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中晚期。系列报道《文化中国行》今天就走进广汉三星堆,探寻古蜀文明的瑰丽画卷。
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作者:实习生 黄晶、陈垠杉)近日话题#00后已经开始研究三星堆了#冲上热搜据了解作为三星堆祭祀坑发掘项目的合作单位之一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主要负责三号舱k5、k6、k7三个祭祀坑的发掘工作这个团队由学校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组成35岁以下的年轻队员
在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有一条古老的马牧河蜿蜒流淌,经过三星村时,形成了月牙般的弯道——月亮湾,河岸有三个起伏相连、呈圆丘状的黄土堆,长二三百米,突兀在大平原上,远望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清代县志里记载为“三星伴月堆”。
中新社成都9月22日电 (记者 岳依桐)恒温恒湿多功能考古方舱、可载人“悬空”发掘的考古集成平台以及前置到发掘现场的各类实验室……2020年启动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现场宛如科幻大片的场景,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陈杭)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10日在北京表示,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修复、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正在同步推进,“我们将加快研究,争取及时上新,请大家共同期待”。
两会期间,各代表团的开放团组活动在3月5日至10日之间陆续举行。在四川代表团的开放团组活动上,记者们除了关心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外,还关注到三星堆考古的最新进展。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的全国人大代表郑喆轩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们发现了古蜀人在使用本地原料大量制作玉石器的直接证据。”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代表带来了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新进展。
用色差仪检测一根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的古象牙,确认颜色变化在标准范围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王冲才确认,这根完成脱水加固阶段性实验的象牙已无需再放入冷库。从出土时的脆弱易碎到能在普通环境下保存,仅一根象牙的清理保护工作便涉及材料、化学、生物、物理、地质学等多个学科。
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符晓波“我们发现了古蜀人在使用本地原料大量制作玉石器的直接证据。”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代表带来了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三星堆、金沙遗址在考古发掘、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展示展览、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已满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代表团提出关于支持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全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