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如今,上海垃圾分类已推行4年,成效如何?要回答这个问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玛丽·哈德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2011年,玛丽·哈德举家来到上海,在复旦大学任教,并带领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
小区业委会与物业签订合同约定,必须在每层楼放置垃圾投放点位,但是由于垃圾分类工作做得不好,在街道部门的要求下,楼道里的干湿垃圾桶均被撤走,这让黄浦区大同花园的居民们产生了不同的看法。部分居民感到难以接受,腿脚不便的老人怎么办?合同约定为何不遵守?
5月6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执法检查启动会。这是《条例》2019年7月1日施行以来,上海人大连续第五年对生活垃圾管理开展监督检查,可见重视程度之高。会上,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汇报了垃圾分类成效的最近进展情况。
网络时代变化快,这句话,如今已经是“古典”段子了,你还记得它吗?2019年7月1日,上海发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号称“史上最严”的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必须按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类投放。
今天,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向社会公布了《2020年度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结果》。嘉定区因辖区内发生生活垃圾管理重大违规事件被取消下半年综合考评成绩,由此失去2020年度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评选资格。
曾经一场风风火火的垃圾分类,现在已经悄无声息,基本消停了。在这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因此,垃圾分类推进的初期,大家还是比较积极的,在垃圾分类刚开始执行的时候,过去有个数据调查,当问及“如果小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指导和监督垃圾分类,同时还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您是否愿意分类”时,95.9%的被访者给出了肯定回答。
#MCN首发激励计划#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前些年全国各地突然兴起了一阵“垃圾分类”运动,当时那真叫一个轰轰烈烈。很多人因为扔垃圾没有分类,甚至还被罚款。但这么多年过去,“垃圾分类”运动似乎悄然而止了。无论是垃圾回收的工作人员,还是扔垃圾的居民,似乎都回归了以前的垃圾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