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全网维权,搬运必究!”引言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当希特勒饮弹自尽,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8万驻守库尔兰的德军在经历八个月的苦战后,也迎来了命运的最终抉择。
在二战末期的库尔兰半岛,一场战争的最终章正在缓缓展开。这里,曾经是德军坚不可摧的防线,如今却成为了他们最后的避难所。困兽犹斗,18万德国士兵在这片被苏联红军严密包围的土地上,展现出了他们最后的顽强与荣耀。
歌声在一场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威力胜过武器。这场战斗的力量对比极为悬殊,五十个抗联战士,其中一半还是没有武器的女同志,对阵五百个敌人。但抗联胜利了,而且是大胜。战斗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8月,地点在汤原北山。
在抗战时期,广州有一个儿童剧团,团里的孩子们用歌声宣传抗日,与敌人进行斗争。该址建于中华民国,坐北朝南,为带操场校园式设计的两栋三层砖混结构楼房,有围墙,围墙内总占地面积750.85平方米,整体设计朴素。
1928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40师政治部敌工科干事。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江西剿匪战,1951年3月入朝参战,期间荣立三等功1次,获得解放勋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军功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等。
从《抗敌歌》《吊吴淞》到《义勇军进行曲》,从《大刀进行曲》到《游击队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从《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到《黄河大合唱》以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抗战的歌声响彻长城内外,响彻大江南北,一个依托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救亡主题得以呈示、展开、变奏,最终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再造、重现,汇成巨澜,达到高潮。
英雄老兵讲故事,湾区少年唱红歌,广州这所中学带学生重温革命岁月“奋起!奋起!共作猛烈斗争,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宁战死不为奴隶忍辱偷生!”木棉树下,绿草坪上,学生们慷慨激昂的歌声在校园中回荡,与之同唱的,还有两位革命英雄。
嘹亮的歌声文/崔永胜从秋收起义三湾改编走来从古田会议血战湘江走来从雪山草地 从万水千山从金色的鱼钩到那位军需处长从高唱凯歌到可爱的中国 从大地的黑暗 到东方红从抗日烽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从长津湖的雪到喜马拉雅沸腾的群山 从抗洪救灾到抗疫方舱忘不了黄洋界上炮声隆 忘不了杨根思为了胜利
解放军采取对敌人围而不打的办法,让他们陷入又冻又饿的窘迫境地,苦不堪言。眼看着兄弟部队整连整营地瓦解敌军、押着一批批俘虏向师部和纵队司令部报喜,凡事争先、不甘人后的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师八十团二营营长曹德清心急如焚,做梦都在盘算着怎么让对面阵地上的敌人乖乖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