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打捞队船员合影)由于邓世昌和致远舰在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中国有关部门曾先后三次试图打捞致远舰。此外,当地还数次传出打捞“谣言”。第一次,在1988年,当时辽宁省文化厅筹集资金来到大鹿岛海域,在水下进行勘察时,一名潜水员不幸遇难,此次打捞就此搁浅。
而正是因为邓世昌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无畏的表现,所以邓世昌管带也就留下了碧海忠魂的美名,而作为邓世昌座舰的致远舰也就留在了那片碧海之中,伴随着近几年的考古深入,潜水员们已经在黄海的水下发现了沉没的致远舰残骸,处于保护文物的原因并没有被打捞出水。
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水下考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今日(4日),水下考古队员前往沉舰,将舷窗打捞上岸。致远舰右舷,见证了爆炸后惨烈景象。而惨烈爆炸的景象也印证了日军炮弹里多填装的是苦味酸炸药,这种炸药要比北洋海军所使用的黑火药威力大很多。
今天是我们水下考古调查队在“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的最后一潜,我专程下水献上一朵白色的小花,愿这朵小花能常伴与你们,我们的心与你们常伴……2016年10月14日,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们就要与“致远舰”分别了。这是我们水下调查“致远舰”工作的最后一次下潜了。
辽宁东港市西南方19海里,有一个6.6平方公里的岛屿,仿若苍茫黄海之中一只踡卧的梅花鹿,因此得名“大鹿岛”。岛屿东部山峦的北坡上,青松翠柏掩映着一座墓园,红砖堆砌、水泥抹顶的半圆形坟丘前立有一块2.5米高的石碑,上面镌刻了金光灼目的四个金色大字“邓世昌墓”。
导读:日前,一段水下考古工作者为致远舰立碑放花的悼念视频引发关注:黑暗的海水里可以看到一根锈迹斑斑的柱子,柱子前有一块新刻的石碑,上刻“清代致远舰沉没地”几个字,石碑前,还摆着一朵白色的绢花,随着海水轻微地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