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今天,己整47年了,让我们一起品尝曾经的岁月,一起回望昨天,岁月让我们感受了亲情,昨天让我们回味难忘的太平村庄,贪下中农对我们真是关怀倍至,从论是从生活还是劳动方面,都是尽他们的所能,使知青们在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锻炼了生活技能,远离了来自家中亲情熟悉的城市生活,面对物质匮乏和艰苦的劳动条件,逐步学会了坚韧不拨的面对困难。
赵明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五十多年前,我们正值青春韶华风华正茂,为了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 未满17岁,我便告别达城离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向农村。如今,我们已年近古稀,但回忆起那段特别的经历,一辈子也难以忘怀。
1964年6月28日上午,天气晴朗,我们原黄岩县路桥镇首批知青小组,在敲锣打鼓的欢送队伍和迎接队伍中,来到原路桥区共和公社岭下大队插队落户当农民。我们知青小组共13人,4女9男,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32岁,平均年龄为20.46岁。
六十年代的新疆农村很贫穷,房子是土坯房,吃的基本上是玉米面,工具也很原始,如“推给曼”、“巨嘎孜”、“亚日亚”、“阿轪克”等,特别是“巨嘎孜”和“亚日亚”。“巨嘎孜”是维吾尔语称的榨油工具,很原始,就是在一个硬木树墩中间掏一个圆锥形的喇叭口,再用一根硬木,一头制成尖钉状插入喇叭口中,另一头斜挂根绳子,绳子下悬个大石头并留有挽绳,榨油时就将油籽与适量的胡麻秆放入喇叭口中由蒙着双眼的牛拉着旋转。
过红旗闸,刚下江堤就听到手机有视频的报警声,没接。我仿佛在听他在大会上作报告:“昨天,镇文化站汪江川站长来我家,他是受以前下放在村里的一个知青的委托,来寻找你,要加你微信。我是早上才加这个知青的,所以和你说一下,微信这个玩意儿我还不怎么熟练。”
《回眸》三集,共登载文章200余篇,120万字,600多张照片,还有五份名目录,是云南省唯一一套由一个学校的老三届学生自己撰写、编印的回忆文集,被很多朋友尤其是昆三中老三届校友评价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史料详实,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