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81年编纂《四库全书》时,乾隆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语”在乾隆看来,南宋虽然偏安,虽然称臣,但法统继承于北宋,
在中国历史上,宋、辽、金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三个重要国家。这三个国家曾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国家,而在政治上,它们曾发生过相互侵略和战争。在历史上,对于宋、辽、金这三个国家,一直存在着一个争议:谁是正统?
文|小河对岸正统也即是指道统、法统,古代君主为了阐释自身统治的法理而以便从思想上统治万民,都会宣扬自己的统治是得到了上天的授命,此即为“君权神授”。故而,皇帝也称“天子”。当一个王朝裂变为诸多政权时,就会出现多个政权都宣称自己得到上天的授命这种情形。
关于辽金宋“孰是正统”的争论,最早可追溯于元朝时期。南北方的知识分子们,一直围绕着“辽宋金三史编修”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着激烈的辩论。鉴于双方一直争执不休,耽误了三史编修的整体进度,最终由总编撰官右丞相脱脱拍板,确立了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基调。明朝取代元后,陆续开始有人反对辽与金的正统地位。到了嘉靖时期,伴随着与北方蒙古势力关系的日趋恶化,将辽、金甚至是元朝“剔除正统”的呼声愈发强烈。于是乎,辽宋金三史分修的“正统体系”受到了挑战。以“两宋为正统”的史书纷纷出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王洙《宋史质》、柯维淇《宋史新编》、王惟俭《宋史记》等。清军入关后,中原的知识分子们对于辽宋金“三史各与正统”的认知,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文|刘志斌不过倒不能说元朝皇帝不重视修史这事,自打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元世祖、元仁宗、元文宗等几位皇帝都曾经提出过要编修宋史。可每次一谈到这个问题,朝中准得吵架:宋辽乃是兄弟之国,两国互称南北朝;金朝灭辽,又灭北宋,最后跟南宋打打和和,但南宋却也是实打实地向金朝称过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