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食上百味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阖家团圆之际,年夜饭桌上总少不了一道道寓意满满的佳肴,其中年糕必定占据一席之地。那一块块软糯香甜的年糕,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可你是否想过,春节为啥非得吃年糕呢?在中华大地,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分布广泛且历史悠久。
年糕是春节的传统食品之一,它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饺子一样,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些。年糕在不同地区的做法有所不同,但都是由大米或者糯米制成,吃起来口感是黏黏的、糯糯的,所以命名为“粘糕”,又叫作“年糕”。
导语:大年三十年夜饭,老人常说“六样不上桌,来年要受穷”,这“6样”指啥?除夕意思就是除旧迎新,而这一天的晚饭被称之为“年夜饭”,正如老人所说:“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这顿饭对于所有家庭都意义深远,不但规格、档次高,而且造型别致,最重要的是寓意好,具有吉祥如意、祈福新年的美好寓意。
年糕寓意“年年高”,是江浙一带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旧时在乡下,乡民们过年前都会自己打年糕。三五户要好的人家聚在一起,大人们轮番上阵,挥舞着大铁锤在石臼上反复捶打米粉团,待火候足够时,就将米粉团做成条状的年糕。小孩子最心急,年糕还没成形时就抓来吃,还央求大人做成各种动物的形状。
潮新闻 记者 贺元凯 张敏娴临近年底处处洋溢着年味,12月14日,宁波象山县贤庠镇西山下村的年糕加工坊里蒸汽腾腾,一条条软糯年糕在“流水线”下线,依次间隔放置在竹板上摊晾。年糕不仅是美食,也寓意着对来年的美好期盼,吃年糕寓意着“年年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乎每个节日都有与之相对的习俗和讲究,春节作为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代表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习俗和讲究更多,尤其是大年初一头一天,“老规矩”特别的多,稍不小心就会犯了“忌讳”,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传统,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当地老家的新年民俗,在大年初一有“3吃2做
从热气腾腾的饺子,到“年年高”的年糕,再到年夜饭上少不了的酒,许多流传至今的春节饮食习俗不仅有吉祥的寓意,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一起追根溯源,探秘春节饮食习俗。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包饺子是很多人心中最温馨的春节记忆。
新鲜出炉的糖粿 东南网记者洪振威摄东南网2月12日讯(本网记者 洪振威)过年了,一首童谣吃年糕,节节高,道尽了对于年的祝福。过年吃年糕,寓意“年高”,最初用于岁末或岁初的祭祀宴客,在明代以后,慢慢在各地成为习俗。一块小小的年糕,全国各地却各有不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