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晋刚主任表示:EGFR突变在肺腺癌患者当中占比非常高,接近50%,如果是女性不吸烟的患者甚至能高达60%,而在欧美人群当中,这个突变的概率只有15%,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患者可以享受到靶向治疗。
BBT-176是由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在ALK抑制剂Brigatinib的基础上开发得到的第四代EGFR靶向药,后将全球权益授权Bridge Biotherapeutics公司,2021年4月便在韩国开始了剂量递增试验。
要说二十一世纪治疗手段进步最快的癌症,那肯定是肺癌了。受益于靶向治疗技术,晚期肺癌的生存期正在不断延长,少数患者更是仅通过靶向治疗就能获得长达 5 年以上的生存期,这在以前只能使用化疗的时代,是不能想象的。
2016年发表在Nature上的《Overcoming EGFR T790M and C797S resistance with mutant-selective allosteric inhibitors》报道了EAI001及其优化分子EAI045,这是突破三代EGFR-TKI耐药的首次应用尝试。
在中国人群中,EGFR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约40%的患者携带这一突变类型,随着一代/二代/三代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从最初令人扼腕的12个月生存期,逐步延长至令人鼓舞的22个月,乃至更长的38个月,而在部分前沿研究中,患者的整体生存时间更是突破性地跨越了4年的里程碑。
日前,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领衔的ADAURA研究入选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2020年度重磅研究。ASCO每年入选的年度重磅研究都是足以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肺癌靶向治疗成为国际权威公认的术后辅助治疗的标准之一,将给更多早中期肺癌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在过去5年中,我国新发癌症病例增长率超过了全球和美国同期水平,2018年中国新发癌症患者人数达到了428.5万人,2014-2018年CAGR为2.8%,预计2023年中国将会有486.5万名新发病患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