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23年生,安徽合肥人,世人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他是个功过分明的“双面人”,前期,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只看到其被否定的一面;后期,在报章中,更多读到他被肯定的一面。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说吧,下面讲一讲李鸿章的一件趣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如今,反映抗战题材的文学、影视、戏剧等各种文艺作品中,“鬼子”一词几乎成了国人对侵华日军的代称,中国人民奋起抵御日寇的侵略被形象地称为“打鬼子”。那么,“鬼子”成为日寇的简称始于何时?“鬼子”最早是什么意思?“鬼”为会意字乃“似人非人”之怪物“鬼”,为会意字。
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70多年了,虽然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年代,但是却始终将曾经的耻辱牢记于心。现在我国发展迅速,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而我们能有如今这般辉煌的发展,是离不开为了抗战、为了新中国城里无私奉献甚至是生命的革命战士们!
中国人对日本人最开始的称呼始于明朝,明朝中后期日本的足利氏建立幕府,开始统治日本,并与明朝展开货物贸易 ,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弛一些守护大名为了争得与明朝贸易的权力,抢夺勘合,没有贸易勘合的大名便进行海盗活动,这时称日本海盗为倭寇,而之后“倭寇”二字作为名词独立,用以称呼来自日本的侵略者。
不论是回文诗还是流觞曲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文人墨客手中,都有一种令人恍然大悟又心旷神怡的美感。其中最简单,同样也是最有趣的就是常见的对联,可以说先辈们将文字游戏玩到了极致。以历史上这十个对联举例,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