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外地肝癌患者突发肝癌破裂出血,命悬一线,核酸检测结果未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介入中心医护人员将患者生命安全摆在首位,主动请缨,冒着双重风险,在层层包裹下运用 “无微不至”的介入技术,在1小时内成功对目标血管进行栓塞止血,流淌热汗只为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生穿手术服做手术是常识,但有一群医生,他们每次手术都必须身穿二三十斤重的铅衣,脖子上还套上铅圈。与其他手术不同,ERCP在射线环境下,在狭窄的胆胰管中进行操作,而胆管即使在病理的扩张状态,直径也仅1-2cm,胰管更是不足1cm,操作要求极其精细准确,在所有内镜手术中难度名列前茅。
1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明宫院区风险人员定点医院内科收治了一位来自管控区绿码患者,患者系77岁的老太太,心房颤动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在30-40次/分左右,患者因心率慢出现了心衰的症状,急诊入院后,在异丙肾上腺素静滴提升心率的维持下,患者心率仍慢,维持在45-50次/分左右。
5月16日,在2023年昆山市劳动模范命名大会暨最美劳动者展示展演活动中,昆山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科主任徐宏伟肩披绶带、胸戴勋章,接过了2023年昆山市劳动模范荣誉证书。在脾胃肝胆医学领域,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被业界称为“以医生的健康换取患者康复的手术”。
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介入中心主任宋丹看来,如果将攻克心血管疾病比作内科诊疗的皇冠,“介入手术就是这顶皇冠上的宝石”。为摘取这颗“宝石”,宋丹常年身披15公斤重的防护铅衣坚守手术室,为每一台手术保驾护航;
大皖新闻讯一身铅衣20多斤,手术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在医务工作者中,有这样一个特殊且重要的群体,他们就是被称为“铅衣人”的介入科医生。戴家应,是安庆介入技术的开拓者。1995年尝试介入治疗第一位肺癌病人开始,从此身穿“铅衣”在负重状态下为病人手术,一干便是28年。
来源:北京地坛医院12月1日,地坛医院,有一群“铅衣人”从早上8点忙碌到夜里11点,进行了18台手术。“铅衣人”——乍一听像极了漫威动画中拥有超能力的英雄人物。但事实上,这是地坛医院心内科导管室医护人员的昵称。
陈荣平几乎每天都要穿上一套30多斤的“重甲”去工作,手术台前一站就是数小时——在医师群体中,有很多这样鲜为人知的艰辛故事,他们以默默的付出,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今天,医师们迎来了第四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医师节。
3月6日,马娜准备穿铅衣为患者手术。 穿上铅衣、戴好铅帽、系紧铅围脖……被患者称为“铅衣天使”的马娜和她的同事每天都是这样在介入手术室开始自己忙碌的一天。 今年59岁的马娜是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她所在的心内科有一半以上都是女医生。
无论是凌晨还是夜晚,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三科负责人于蕾时刻奔跑在治病救人的路上,从未停歇。心血管专业是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重要专业之一,为进一步加快培育院级重点专业,推动胸痛中心建设,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经院党委研究决定,2020年3月该院正式成立心血管内三科,于蕾成为第一任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