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晾晒刚刚制作好的粉笔。 本报记者 马昭 摄眼下,天气越来越热。然而,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两旗村村民张帆却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气温越高,粉笔晾晒的时间就越短,出货也就越快。距离今年秋季开学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张帆却早早地接到了不少订单。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应荣梅)应城市素有“膏都盐海”的美誉,丰富的石膏资源孕育了一种特殊的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城粉笔。近年来,应城粉笔主产区应城市黄滩镇用色彩斑斓的粉笔勾勒出了一幅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交相辉映的新图景。
全媒体记者 师圆娥 雷宁 吴永华一枚小粉笔,色彩斑斓,染红了十里八乡,带动了乡亲增收致富。5月20日,记者走进驿城区水屯镇疯狂粉笔加工厂,一排排、一层层正在晾晒的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粉笔映入眼帘,仿佛走进了一个彩色王国。村民们正忙着制作各式粉笔,生产车间热火朝天。
56岁的张忠锋又是一夜未眠,如往常的每个清晨一样,在进行短暂的休整后,他轻轻掩上门,再一次出发了。农间小路的雾气还很浓重,他深深地呼吸一口气,扬了扬眉头,边和熟人打着招呼,边向市里走去,他知道,这又将是他忙碌一天的开始。可这一次,要是还找不到粉笔销路,可能就真的要放弃这门手艺了。
全村400多户,近50%都生产粉笔,年产量过千万箱,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素来享有“华中粉笔第一村”的美誉。应城有“膏都盐海”之称,由于石膏矿藏资源丰富,衍生出了粉笔等众多相关产业。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李游、李梦婷)粉笔,在普通人眼里不过是用来在黑板上书写的工具,而在“粉笔之乡”湖北省应城市黄滩镇,“创二代”费颖慧却将不起眼的粉笔玩出了新花样,一根根充满创意的夜光粉笔、液体粉笔、电子粉笔从黄滩镇走出国门,成为欧美市场上抢手的圣诞节和复活节“潮品”,年销售
最近看了粉笔的制作视频...秒回小时候长个儿慢坐前排吃粉笔灰和以及偶尔吃粉笔头(老师,你不能因为我眼睛小,就觉得我上课打瞌睡啊!)的学生时代...如今好多省份陆续发了开学时间,不知道还在家里穿冬装的学生党小可爱们,有没有万分想回到校园换春装...
几年前,一本《日本最了不起的公司》让工作者印象深刻。在逐利已是公司本能追求的现代公司伦理之下,看到这本书里的案例及理念,如沐春风。其中一家公司日本理化学工业公司,因其经营理念作为案例被收进这本书里而在日本走红。
在粉笔热销的年代,秦岭脚下的粉笔村家家制作粉笔,有着“粉笔村”的美称。第一次听说“粉笔村”是源于网上的一篇帖子,帖子上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双旗村曾是名噪一时的“粉笔村”。“粉笔村”或许会打开很多人学生时代的记忆。
本报记者 魏昊星冯璇 李梦婷 高祎卿进入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公路两边一排排甲鱼养殖温棚、一块块甲鱼常温养殖池映入眼帘。“这里现养的甲鱼温棚有12个,面积5000平方米,常温养殖池120亩,去年生产甲鱼36万斤,盈利400万元。”甲鱼养殖大户曾金连向记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