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德国战败前进行新式105毫米榴弹炮的研发工作用于取代16型榴弹炮,但是受到德国战败研发工作被迫中止,战后的间战期内德国秘密进行武器研究工作,1929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完成了1918年新式榴弹炮的研发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掩人耳目另一方面其研究开始年份的确是1918年,新式榴弹炮定型为le.FH18型榴弹炮。
抗战期间,中国政府向德国军队多次订购榴弹炮,但是由于战争的特殊性,在订购的过程中,虽然日本军队多次向德国施压,但是德国还是秘密的将76门榴弹炮交付了中国,虽然只是为了赚钱,但也是在危难时期给中国援助之手。
二战时期,日军重炮联队主要装备两种火炮,一种是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另外一种就是本文要说的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105毫米炮的威力和150毫米炮无法相提并论,之所以它也被称为重炮,主要靠的就是射程更远,达18公里,可以用于反炮兵作战。
说起二战时期的各类坦克歼击车,估计大家都已经不陌生了,比如说德国的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猎虎坦克歼击车,苏联的SU-85坦克歼击车和SU-100坦克歼击车,以及美国的M10坦克歼击车、M18坦克歼击车和M36坦克歼击车等等,这些都是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坦克歼击车。
若论二战中最为成功的中型坦克,美制的M4谢尔曼和苏制T-34无疑是并列榜首。虽然各项性能指标都不一定拔尖,但在三大性能平衡以及生产性和对战场的适应能力上,其它国家的同等级战车实难望其项背。二战结束后,这两种坦克扩散到世界各地并继续活跃在局部战争中。
新式后装炮与旧式后装炮的不同特点是:管退式,炮身长,射程远;江南制造局曾批量生产此炮,从1907年到1928年累计生产494门,但是,由于该炮炮身短,初速小,射程近,后被汉造 10 年式 75毫米山炮所取代。
上一期在介绍二战日本陆军装备大正十四年式10厘米野战加农炮时讲过日本陆军高层对于该炮并不满意,日本结合一战后从欧洲考察得来的经验决定设计一款10厘米榴弹炮,考虑到日本大正十四年式并不优秀的性能陆军高层决定采用先从国外引进再仿制的方式,在这个前提下日本找到了法国施耐德公司。
炮管长:3960mm,火炮倍径:L45,战斗全重:6500kg,口径:88mm,高低射界:-10°—70°,方向射界:360°,炮口初速:780m/s,射速:15发/分,最大有效射程:14175m,最大有效射高:9150m。
甲午战争前后的速射炮统计数据和改装计划:在甲午战争之中,北洋海军吃的最大的亏就是缺少速射炮。相比于日舰合计67门的完美型速射炮,北洋海军只有6门35倍120毫米克虏伯早期型速射炮。正在准备逃跑的济远号结果就是在海战之中,北洋的火力处于单方面被碾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