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若是此时用下法导致阳气郁于里出现身体重、心慌者,此时不可以发汗,静待阳气恢复,自汗出而解即可,这是因为用了下法后导致体内阳气虚,此时可静待里气、表气慢慢恢复、津液恢复,便自汗出。
在中医经典巨著《伤寒论》中,开篇便对太阳病有着极为关键的阐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条文虽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与临床指导意义。太阳经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主一身之表。当外邪侵袭人体,太阳经首当其冲,进而引发太阳病。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智慧海洋中,蕴藏着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其中“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一论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医者在伤寒病初期判断病情走向的道路。太阳受邪——伤寒之起始伤寒发病之初,邪气多侵袭太阳经。
中医就是中华民族的医术医道,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也是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认为应该做到“天人合一”,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养生、治病,反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分析:古人用十二地支来记录一天之内的时间,具体如图中所示,巳时至未上,是指上午9点到下午3点的时间,这时是一天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并且阳气归于阳位,充盈体表,有助于驱散表邪,因此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大多是在这一时间。
我们更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像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定的致病的因素,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此条讲述太阳病先用发汗法没有痊愈,而用下法,此时脉仍浮者说明邪气仍在表,浮者说明邪气在表只可用解表法,不可用下法令邪气进入里层传经,当用桂枝汤解表。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其二、若是风热,必不怕风,大家应该都吹过夏天的热风,想必热风风量越大就越舒服,不管什么时候人体本能地总是更喜欢暖风,在这里会有人说夏天吹空调的冷风不是更舒服吗?
可是我们在临床上, 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 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 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 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 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 得我们今天学习。
本书由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撰写,书中以白话解读和按语的学习思维和应用技巧,引导学习《伤寒论》思路、方法和技能,引领学习《伤寒论》理论联系临床治病的基本点、切入点和应用点,引向应用《伤寒论》理论结合临床治病的制高点、决胜点和融会点,形成独有的理论思维体系和临床应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