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二字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始于金代设置的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合起来相当于后来山东省的雏形。金代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东路辖二府十一州,分别是益都府、济南府、淄州、棣州、滨州、沂州、海州、莒州、潍州、密州、莱州、登州、宁海州。山东东路首府为益都府。
"州"的概念很早就出现了,古代中国习惯称为"九州",有"禹贡九州"之说,不过这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州"的设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分天下为十三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督地方。这时的"州"只是中央临时划分的监察区域,并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
在明清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有这么个词语"灭门知县。"意思是作恶的知县可以让整户人家遭受劳狱之灾。在那个时候皇权的高度集中,知县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呢?值得来探究一下一、明清州县官员的设置在明清时期,设有府,"府"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级市。府下面设有一"州,"州有直隶州和属州。
中国自战国时期一些大国开始形成封建制度以来,正式的行政区划制度就开始形成,两千多来年,行政建制一层层下来,尽管上级政区的名称和等级变化频繁,但最基层的政区则始终是以“县”为核心的,这甚至遗留至今.而在民国之前,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城市建制,那自然更没有“区”这种说法,城市的行政区划实际上仍然是县,于是就有了“附郭县”这么一种说法,所谓“附郭县”就是县级治所和上级治所同城。
历朝历代均在地方上设立很多行政区域,虽然有所差异,但基本都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九州的具体名称和地理范围说法有N种,但从文献的考证来看,史学界普遍认为《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只不过假托大禹之名而已,九州的划分也不可能出现在大禹治水时,因为当时中原还处在部落分散的状态,大禹及后来的夏朝的所控制区域仅仅局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尚书▪禹贡》很明显代表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于天下统一及治理的一种理想,对于后世影响极大,“九州”由此就成为了中原以及中国的代名词,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要想搞清楚“州”作为行政区划与现在的对应关系,就必须要知道中国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清朝作为我们中国最后一个朝代,它有一套成熟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也使得办事能够井井有条。由于清朝是沿袭制,所以“中央官职”又包含内阁、军机处、和六部,相当于是在中央行政机构所属的官员,而“地方官职”则包含了“省、府、县”三级。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不仅表现为中央政权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且还表现在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由中央对地方的统属关系所构成的行政组织形式,称为郡县制。西汉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人曹松的这句诗,赤裸裸地批判了战争和官场的残酷。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牺牲。《水浒传》中的宋江,更是如此。宋江征辽国、平田虎、灭王庆、擒方腊,为朝廷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功劳不可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