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广为流行的“祭灶节”,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当地蒙古族“祭火节”习俗流传至今。按照传统,祭火仪式开始时,全家人都要到蒙古包外,向火神敬献,即将食用的酒、肉、奶品和饭菜的首份或第一口放到火堆里。
旗领导和主祭祀人员点燃火把将祭祀品投入火中分享“阿木斯”祝祠人员念赞词 节日盛装靓起来,熊熊圣火旺起来。1月21日,市第十三届乌拉特蒙古族传统祭火节在后旗巴音镇呼格吉勒广场举行。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后旗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全旗各族各界人士近千名群众参加了祭灶仪式。
由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包头市赛汗塔拉城中湿地草原管理处主办,包头市蒙高列艳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包头市鹿林苑餐饮有限公司圣鹿园酒店、内蒙古元上都蒙古大营有限责任公司包头蒙古大营承办的“包头蒙古族祭火节”,于2月1日在赛汗塔拉敖包广场隆重举行。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1日电(记者彭源)21日是农历腊月廿四,盛大的民间祭火仪式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举行,来自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地的蒙古族同胞,与当地群众一道共享庆典。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火日,各地蒙古族同胞以祭火仪式祈福平安,表达对火及大自然的崇敬。
蒙古族祭火仪式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白永光、赵礼维):“祭火”是蒙古族人特有的习俗,每逢农历12月23的夜晚,蒙古族人就会点起火盆,奉上羊肉、点心和白酒等祭品,举办隆重的仪式。 本周三正好是农历12月23日,也就是俗称“小年”。
主持人宣布圣火入场仪式开始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四,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祭祀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圣火祭祀仪式,这是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最大的祭火仪式。祭火,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过新年,祈求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生活幸福安康。
1月20日(腊月二十三),蒙古族传统的祭火节,当晚7时,气温骤降,但是延福寺院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巴彦浩特蒙古族群众扶老携幼、身着节日盛装参加一年一度的集体祭火仪式。延福寺西侧广场正中摆放一个大火鼎,火鼎前的桌子上摆满祭祀物品,有羊背子、奶酪、奶酒、糖果等。
编者按: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