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唱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说起长江我们总会率先想到她的大气磅礴但长江之美远不止如此她可以是铺陈在高原上的发辫长江上游的辫状水系 摄影/王宁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奔涌过峡谷间的巨流长江三峡沉静于湖泊中的碧水安徽巢湖她的支流
作者:钟 晟(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机制创新研究”负责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从青藏高原、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以其壮阔的空间广度、悠远的时间长度,刻画出中华民族的情感深度。
从先秦的老庄、屈原到唐宋的李白、苏东坡,再到现当代的沈从文、废名、汪曾祺、王安忆,他们书写长江的作品中,不乏怀人、思乡、忆事、感时的典范之作,我们从中既能看到长江流域的风物之变,又能窥见中国人精神文化风貌的变迁轨迹。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不学诗,无以言”,在浩如烟海的诗词长河里,写满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千古爱恨情愁。从即日起,CQDK全媒体将带您探索诗词美学,重温人文之旅。“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狩猎生活的诗歌,名叫《弹歌》。
毛主席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也是书法家和诗人。他一生写下了一百多首诗词,其中有不少是写有关长江方面的诗篇, 我从小生长在长江边,工作时曾与“长江”二字打交道,对他写的有关长江方面的诗词感到格外的亲切和喜爱。
译、解、颂:一路迤逦。蜉蝣的翅膀,如衣裳般楚楚鲜亮。《蜉蝣》——生命短暂,死亡永恒!苏轼在他的名篇《前赤壁赋》里有这样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或许是很多人的困扰。但我想问,听过归听过,你真正懂它了吗?包括我也曾问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