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明朝公主和亲马六甲”的虚构故事,就能让马来西亚华人避免在当地高压文化政策中,失去自己的文化。如果上述都是史实,有多少人会相信?事实上,只要结合当地华人的生存处境和文化生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则故事会有如此大的作用。
到清朝中叶,华人的足迹渐渐遍布整个东南亚,数量多达几百万,尤其是在马来群岛形成了很多华人聚居区。华人主要从事农耕、采矿和工商等经济活动,对东南亚的早期开发贡献良多,华人们虽然形成了独立的聚居区,与土著泾渭分明,但大多没有建立政权。
老板是马来西亚华人,叫John,中文名字就不透露了。马来人不管是意识形态也罢,还是本身的岛国的土著思想,此外还有英国殖民马来西亚时为了维持殖民统治,声称马来人才是马来半岛的主人,这都导致了马来人不承认华人是国家的主人,甚至会刻意削弱华人的权利和社会地位—这和新加坡是相反的。
峇峇娘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汶(建文帝)继位。为压制藩王势力,他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废削五王,结果矛盾激化,藩王与朝廷彻底决裂。当时是众藩之首的叔父燕王朱棣(明成祖),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对朝廷发动了靖难之役。但杀进南京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却下落不明。
虽然在马来西亚华人的数量非常多,受教育程度很高,而且马来西亚的华人非常勤奋,在马来西亚的很多各个领域都是佼佼者,但在奉行“马来人之上”的马来西亚,华人的的处境非常尴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算不上高,因为华人和印度人一样,在马来西亚仍然属于非土著身份的少数民族,享受不到“土著人”马来人的各种特权。
还有人隐忍地活下来,私下著史,怀念故国。其实,每个朝代灭亡之后,都有忠于前朝的遗民,宋元明清皆是如此,只是相对而言,明遗民留下的历史印迹更多,让后人对于明末甲申之变的社会剧烈变动,能有更加清晰和直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