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本报合肥1月20日电 (记者徐靖)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1月20日获得重大成果,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新的世界纪录。
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20日在此间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等离子体运行”。这是中国科研团队向着聚变发电的未来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人类向着清洁能源未来迈出的一大步。
参考消息网8月30日报道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8月28日刊登题为《中国在核聚变领域争当世界引领者的内幕》的报道,该报道由《自然》记者杰玛·康罗伊发自合肥。报道编译如下:2月的一个早晨,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冰天雪地中异常安静。
位于中国合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ASIPP)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合肥的一个寒冷的二月早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ASIPP)覆雪的场地安静异常。新年即将来临,城市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准备庆祝龙年。
今天,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界面新闻记者 | 戴晶晶中国“人造太阳”进度再次迎来刷新。1月20日,位于安徽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EAST)实验装置实现了超亿度、1066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下了托卡马克装置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1月20日,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右)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陆坤拥抱庆祝。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1月20日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新突破其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等离子体运行”这是中国科研团队向着聚变发电的未来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人类向着清洁能源未来迈出的一大步中国“人造太阳”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因核聚变无限、清洁和安全的特性
1月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被称为我国“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新跨越,成功实现超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今日导读】 中国“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 京东国补手机销量环比增长200% 谷神星一号“一箭五星”发射成功 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价格形成机制 PC市场或随着AI PC的推出进入新阶段 通用机器人领域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 豆包重要更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1994年12月,由T-7改造成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首次获得等离子体,成为中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
从古至今人类对太阳的奥秘有着共同的探求如今,不懈追寻化作科研动力模拟太阳核聚变而诞生的“人造太阳”正点亮人类共同向往的清洁能源之梦在法国南部小镇圣保罗-莱迪朗斯一组几何形在建厂房颇具科幻感多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这里攻坚克难建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这是在法国圣保罗-
9月19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9、60颗北斗导航卫星。杨志远摄(新华社发)图为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图为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的光电倍增管。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自然》杂志8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角逐引领世界核聚变领域2月的一个寒冷早上,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ASIPP)院内白雪覆地。这座城市的多数人都在准备庆祝春节,但研究所内科研人员仍在忙碌。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届公众科学日于5月18日至19日在中科院百余个院属单位举办。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人造太阳”之称的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向公众开放,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