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唐朝诗人张继途径寒山寺,有感而发,留下了一篇千古名作《枫桥夜泊》,诗韵钟声千载流传。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家喻户晓,还入选了日本小学课本,清朝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
最近一直有读者问我,日本人是不是特别喜爱读古诗,什么“山川异域”,“岂曰无衣”张嘴就来。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日本从初中开始,教材里就有了中国古诗词,比如日本的初中教材里就有两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杜甫的《春望》。看来日本人也颇为迷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安史之乱爆发,大多的文人士子都跑去了江浙一带避难,《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便是其中的一位。家国之乱,仕途无望,容身之处只有一只小船,寂寞的夜,孤独的月,就在此刻传来了姑苏城寒山寺的钟声,更是加深了这份愁思。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曾经流行的歌曲《涛声依旧》,把许多中老年人的怀旧思绪,像浪涛拍岸那样拍响了无眠之夜的回忆。这首歌的歌词,充满了中国古典文学元素,既有唐诗《枫桥夜泊》的意境,又有现代歌曲词作者的“乡愁”情怀。
相传,拾得后来离开了寒山寺,东渡日本,在日本建“拾得寺”,与寒山寺成为姊妹寺。《枫桥夜泊》是张继唯一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的诗,张继在中国没多大名气,这首《枫桥夜泊》在东渡日本后,却火了起来,被编入日本的教科书。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鲁迅全集》第10卷第224页) 先生此说固然有点过了,但是也说明了在诗歌这一体裁,唐诗是高峰,唐代以后即使偶尔有大诗人出现,也只不过是孤峰矗立,无法像唐代诗人一般群峰并峙。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霸主强国,唐朝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文化的体现,都空前繁荣,当时大唐还对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比如邻国日本就对大唐有着痴迷一般的崇拜,归根结底就在于日本是凝聚力极强的大和民族,他们对强者有着与生俱来的狂热,而强者产生的文化对日本也有极大的吸引力。
唐诗,是中国古诗的巅峰,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止国人,就连邻邦日本人也折服、迷醉不已。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要说在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唐诗,不是李白、杜甫等名家的名作,而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晚清著名学者俞樾,门生众多,还被日本、朝鲜等国学者尊为“朴学”大师。
日本科学家从基因的角度最新研究证实,日本人是中国汉民族的后裔,一个“流浪”到孤岛的游子,这首诗不正是日本人潜意识的真实写照吗,难怪日本人钟情到把这首诗编进教科书,更何况,自古及今每个汉族人每当聆听这首诗时,内心深处总会泛起阵阵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