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凌晨,《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刘默芳研究组与国内外多家实验室合作完成的以LLPS of FXR1 drives spermiogenesis by activating translation of stored mRNAs为题的研究论文。
近日,《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姜卫红研究组等撰写的研究论文(Inactivation of the antidiabetic drug acarbose by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
2020年6月2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高璞课题组曾于2018年在《细胞》报道了SidE家族蛋白催化反应的结构和分子机制,而最新这项工作则主要是围绕MavC家族蛋白展开研究。
2022年6月9日,贝勒医学院的王萌教授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Lysosome lipid signalling from the periphery to neurons regulates longevity》的文章,发现外周脂肪储存组织溶酶体中的LIPL-4能诱导脂质降解,并通过中枢的神经肽通路促进线虫长寿。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特区研究组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通过合理调控无机纳米晶表面缺陷态和无机/有机界面能级排布,结合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技术,首次观测到无机/有机界面电子转移介导的三线态能量转移现象。
近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乐天和浙江农林大学张守科博士受邀在微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NPJ Biofilms Microbiomes》发表综述文章“The pivotal roles of gut microbiota in insect pest-plant interac
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闫军副教授团队联合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康君副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用于实现肿瘤的声动力/化学动力/免疫联合治疗的pH响应纳米系统,为通过抑制PI3K信号通路协同实现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和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来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近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心脏中心成功完成1例快心室率心房颤动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射频消融术,该患者在手术前后射血分数的变化,提示导管消融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非常有效,标志着医院临床诊疗水平及心脏电生理技术再上新台阶。
作为影响着全球10%人口的疾病,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IMID)患者往往终身罹病,疾病负担较重,已经逐步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研究员王峰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王敏团队合作,发展出一种载体氧缺陷介导的生物质直接甲烷化新方法,实现了包括木质纤维素在内的生物质资源在温和条件下的高选择性转化制甲烷,为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开拓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