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恰似一幅宏伟画卷,徐徐展开,深刻而隽永。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闹革命、搞建设、促改革、谋复兴,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取得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
他们从历史中走来,我们在故事里相遇,理想信念高于天,红色精神光耀未来。如今,李大钊烈士的陵园坐落北京香山万安公墓,淡青色花岗石纪念碑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韩喜平,1965年生,中共党员,吉林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劳动关系研究院院长,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社科学部学位委员会主席
新时代中国青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重温《共产党宣言》这一经典著作,对于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学深弄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长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要在实践上有效引领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力量,就必须在理论上科学回答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者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