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电视剧,56集,真是部好剧,还没看到,看得越多感触越深,经历越多,越明白其中道理,笼络人心是很不容易的,齐心协力更是难,创业难,都想拿钱没人愿意付出,都想不干活,都想多拿钱,怎么从穷人变成财主?
在关乎自身巨大利益面前,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随着电视剧《大盛魁》接近尾声,此时的大盛魁已是漠北草原的第一商,兄弟三人年事已高,大盛魁面临着接班人的选择问题,三人为了各自的一己私利,私下谋划起来,一场内耗开始。
《大盛魁闻见录》 :让我们走近了大盛魁。每当我翻阅《大盛魁闻见录》就感觉那些从归化城走出来的一个个老人,或者是从万里茶道走过来的,或者是从大盛魁柜子上走出来的,或者是大盛魁的相邻的商号,一脸的兴奋,一脸的怜惜,回望着沧桑的历史,诉说着一个个大盛魁的故事,历史不应该忘记曾经的亚洲第一商号,万里茶道的旗舰店,在万籁寂静中惟有一名历史学者和一个驼夫的后代奔赴而来,对待一个曾经跨国大商号,像对一个生命的关怀。
上周我看完了电视剧《大盛魁》,一周内看完的,连夜看完的。首先是主角:王相卿,史大学,还有张杰。一种目中无人的感觉,感觉自己很牛逼的感觉,当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师傅老采头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做买卖人核心:有舍,不能贪。
正是这股西迁的洪流,孕育了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来自社会底层的三个山西人,王相卿、史大学和张杰,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与艰辛,作为无钱无势的平民融入到广袤的草原,造就了“草原第一商行”大盛魁。
真实历史上,大盛魁有多富?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人际关系因素共同作用下,由旅蒙商摸索出来的特定企业产权结构,只适用于清朝对蒙贸易的商业环境,放在其他空间或其他时代都无法适应,更算不上“现代”和“前卫”。
明朝中后期,明蒙通过“通贡互市”,开启了内地与蒙古地区的贸易往来,由于条件所限,当时的贸易仅局限于规定的互市点,并规定了互市的物品,“善以金银、牛马、皮张、马尾等物,商贩以缎细、布匹、釜锅等物。开市日,来以三百人驻边外,我兵五百驻市场,期尽一月”,当时的贸易方式是典型的以物易物。
康乾之际,祁县、太谷贫苦农民张杰、王相卿、史大学三人跑到内蒙合伙做小生意,起初大年初一喝稀粥的三个穷汉,硬是靠着给康熙征讨葛尔丹做军需生意艰难打拼,竟然发展为“集20省之奇货裕国通商”,在全国拥有1000多家分号,近万名员工,2万多头骆驼的旅蒙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