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从5月下旬出门,马万全踩着麦子成熟的季节,从中原大地开始到八百里秦川,一直到六盘山下的家乡,两个多月时间,要辗转几个省区,用脚步赶季追时,用双手挑战机械,用汗水收获丰收,用劳动创造幸福,如同候鸟迁徙,关中地区的蓝田县是他们曾经的重要落脚点。
1986年夏天,我跟着村里几个大哥去陕西赶麦场当麦客,一路上可真是惊险刺激,到了关中,见了不少世面,陕西的乡党真是不错,从不亏待下苦人,至今让人感念。1986年,我19岁,还是个毛头小子,不过,那时候我已经订了亲,赶年前就准备把媳妇领进门。
关中,是陕西省小麦的主要产区,每年小麦成熟时,需要大量劳力来收割。现在,农业机械化后同样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机走南闯北收割小麦,又叫跨区机收小麦,他们因和麦客有着相似点 ,他们也被称为“麦客”、“现代麦客”、因其是机械收割也被称为“铁麦客”,“机械麦客”,所以引申为只要是替人收割小麦的甚至不收取费用只是帮忙的都成为麦客,和这个词最开始使用一样,是一种敬称。
姬广武把麦客比作追逐花期的“千里养蜂人”:一到五黄六月关中麦子黄透季节,一听见“旋黄”鸟叫,全部行头仅一把镰刀、一顶草帽、一个口袋的勤劳朴实的麦客,便候鸟般飞越关山,汇成八百里秦川蔚为壮观的麦客大潮,堪称中国西部最早最原始的劳务输出,更像是一种迁徙的文化或游走。
1986年,我23岁,跟着村里的几个大哥们去陕西白鹿原割麦子,长途跋涉,顶着烈日割麦子,大口吃着扯面馒头,陕西乡党很厚道,从不亏待我们。回想起来,泪流满面。1986年,那时候才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咱们西北地区几乎还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种庄稼是我们农民人的唯一出路。
文:王叔 素材提供:赵成林我的老家位于陕西南部的关中平原。每年六月一到,当村外那片无边无际的麦田上空响起“算黄算割”的鸟叫声时,那便预示着麦子已经成熟了!关中有句谚语:“蚕老一时,麦黄一晌”。麦子成熟的速度,就在一眨眼的功夫。
西北陕甘宁交汇地带甘肃平凉、庆阳,俗称陇东,当地方言中有很多“客”。客,汉语基本释义包括:客人、旅客、客商、顾客、宾客、请客、会客、客车、客店、客居、乘客、说客、政客、侠客、客串、客房、客气、客厅、熟客、稀客、好客、常客以及客观、客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