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金烨钢铁集团承办的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面向CFETR水冷包层模块的整体制造关键技术及验证”2024年度总结汇报会在长治市壶关县金烨钢铁集团召开。来自科技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物理研究院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参会。
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24年度公开项目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关于发布“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24年度公开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核发管字〔2024〕70号)有关要求,为做好本市“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
近日,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公布了2024年度获批立项的“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兰长林教授牵头申报的“聚变堆燃料粒子合成诊断技术和方法研究”项目获批,立项经费2976.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伦敦4月29日电(记者 郭爽)美国和中国研究人员近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提高了等离子体密度上限,同时可使等离子体保持高约束模式的稳态运行。
英国原子能管理局8日发布公报说,位于英国牛津郡的欧洲联合核聚变实验装置(JET)在退役前最后进行的实验中,创造了核聚变反应能量输出的新世界纪录。据该局介绍,这项实验于2023年下半年实施,仅使用0.2毫克燃料就在约5秒的时间里,通过核聚变反应持续产生69兆焦耳的能量。
美国宣布成功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净能量增益,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而我国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在磁约束下实现了30秒左右的核聚变反应。那不免就让人疑惑了,都说在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那到底谁的核聚变技术更强呢?
近日,据印度知名国防媒体《印度国防新闻》援引多方消息称,中国在核聚变技术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的建设和运行,这标志着清洁能源领域全球聚变技术发展的重要飞跃。
每经编辑:杜宇据央视新闻2025年1月3日消息,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取得新进展,其子系统“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完成首轮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设施全面达到设计指标,成为国际尺寸最大、实验条
“任何一条聚变路线都面临挑战,但商业化首先要考虑燃料‘卡脖子’问题。”日前,在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新奥聚变技术研发中心,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坦言。他同时表示:“聚变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在2035年建成聚变示范堆,早日实现氢硼聚变商业化,助力中国聚变发出第一度电。
新华社合肥1月20日电 题:人类向着聚变能源开发迈出一大步新华社记者徐海涛、何曦悦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20日在此间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等离子体运行”。
作为清洁、稳定的能源,核能在过去半个世纪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低碳电力,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核能也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
来源:经济日报 4月25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十项重大科技成果高调亮相。这些成果中,小至一枚光学晶体,大到重型燃气轮机;既有活泼可爱的通用智能人,也包括国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的系列国际领先成果。激光技术是现代科技文明的重要基石。
新华社合肥12月31日电(记者陈诺)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悉,为下一代“人造太阳”研制核心部件的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日前取得新成果,建成了国际尺寸最大、实验条件最完善的大型超导磁体动态性能测试系统并为“聚变工程
中新网7月18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吴家驹)“根据我国核聚变发展路线规划,总体时间也和其他国家预计时间相近,将在2050年前后建成聚变商用电站,实现聚变堆商用发电,让聚变能源点亮万家灯火。”近日,在核能“三步走”院士论坛上,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名誉理事长刘永如是表示。